胡丹華
摘 ?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推進以來,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做好對自己教學方法的反思工作,看到自己在以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并結合課程改革中的教育目標與素質教育理念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育方法進行符合教學改革要求的創新與發展,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綜合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筆者在教學工作中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操作能力為教育目標,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的教學方法做出了改進。
一、落足生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所教授的數學內容常常過于書面化,割裂了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應該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或是生活情境進行教學設計,使數學學習內容貼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使數學知識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在扇形統計圖的教學中,筆者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扇形統計圖的概念和具體使用方法,筆者在課堂中首先給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扇子,通過扇子的開合具象了扇形統計圖的概念。之后筆者又列舉了幾種扇形統計圖在班級生活中的使用途徑,例如,利用扇形統計圖表現出班級男女生人數的比例、利用扇形統計圖統計班級中清掃工具的比例,通過學生日常所能接觸到的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看到了扇形統計圖使用的方法以及便捷性。筆者通過利用生活化的工具以及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事例,將扇形統計圖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生活化創新,在為學生用生活實例具象了扇形統計圖概念幫助學生理解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了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利用扇形統計圖簡化解決方法。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使小學數學內容落足學生實際生活,可以讓學生掌握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在數學知識學習中解決生活問題。
二、巧設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改革中指出,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自主學習方法。以往的教學中,數學教師一味地追求學生學習分數的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常常以教師講授的方式為主,在這種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逐漸喪失了自主學習能力,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長遠發展。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占據學習主體地位。
在百分數的學習中,筆者利用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進行自主思考。在教學之初,筆者通過“百分數怎么寫?”、“百分數是不是分數”等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要求學生們通過思考在課本中找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筆者設置的問題較為簡單,學生在問題給出的明確方向引導下,通過自主思考與書本的輔助可以快速的解決問題。在預習完成之后,筆者又提出了“百分數的應用意義是什么?”“百分數的應用方法是什么?”等難度較高的問題,先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在嘗試思考后無法解決,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進入到學習環節中,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中有針對性地聽取教師的授課內容,有效地提高了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在難度逐漸增加的問題下逐步地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重視實踐,給予創新操作空間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不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壓縮了學生數學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這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理念提出的培養學生數學核心能力要求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創新和動手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結局數學問題的方法。
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看到教材中數學廣角環節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作用,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數學廣角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在優化一課中,筆者為學生布置了真實的模擬情境,利用鬧鐘響起、有學生敲門以及擦黑板等班級教學中具備的條件,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模擬情境中對優化一課中的學習內容進行實際操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現了自己在思考階段對問題的創新想法,并且通過實踐結果得到了改進方向,最終實現了各種事件的優化操作。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利用數學廣角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充分給予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的空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協調和發展,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
在教學改革的環境下,數學教師在小學教學的教學實踐中應該首先對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工作,針對傳統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改革的要求與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改進,使小學數學教學更加貼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姜亞民. 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4(8).
[2]仲廣群. 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展望——一種基于中觀層面的分析與思考[J]. 小學教學研究,2013(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