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曼
摘 要:合作學習是一種以目標設計和問題情境為前提,以課堂人際關系為基點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有效地彌補了傳統課堂中五步教學法的不足,以群體力量驅動了學生的主動認知,促進了初中生自覺、主動、合作、共享的良好學習理念的形成。但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其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尚未完善,學生們在數學課堂中的合作研究行為需要進一步的支持與強化。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教學;行為強化
在合作學習理論指導下構建的初中數學課堂是一個學生自主交流的課堂,也是一個追求個性、追求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生本課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初中生們可以不拘一格地交流,毫無顧忌地展現真正的自己,在交流與分享中生成情感共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進而集集體之力,攻克原本難以解決的數學探究難題,提升個人學習信心,建立主動合作意識。而在目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雖然我們很容易就能夠找到小組合作的影子,但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合作只是形式上的、表面性的、機械性的,是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的。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深化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層面入手。
一、夯實基礎,縮小學生差距
合作是需要一定的基礎的,毫無基礎的合作就像是沒有打好地基的高樓,剛開始蓋的時候可能沒有問題,但蓋得越高就越容易傾斜或倒塌。合作是建立在雙方互利的基礎上的,當合作中的一方處于絕對弱勢地位時,合作就變成了“幫扶”,而“幫扶”式的合作是難以長久的。而由于初中生個人能力基礎不同,故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幫扶式”合作。所以,要想強化初中生的課堂合作行為,我們不妨先夯實基礎,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一)組織課前預習
組織有效的課前預習活動,可以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之前都對將要探究的內容有所了解,有所依憑地參與課堂合作探究。這樣一來,合作過程就不會再是某部分學生的個人展示過程。
(二)分層教學
針對初中學生數學能力高低不一的教學實際,我們還可以按照學生的知識能力劃分學習小組,讓同水平的學生進行知識探究。這樣一來,便可以有效消除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自卑心理,方便學生之間經驗交流和相互理解,提升合作效率。
(三)情境創設
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可以以多重感官刺激喚醒喚醒學生的認知熱情,以多種直接經驗支持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從而有效降低合作探究難度,滿足不同學生的知識獲取要求。
二、引領指導,推動合作探究
初中生畢竟是尚未成熟的個體,其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是有限的,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對探究者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故在初中數學課堂合作中,學生們很可能會因為探究任務過難而感到焦頭爛額、無從下手。這樣不僅會影響整體課堂秩序,而且還會造成學生合作學習體驗的下降。所以,要想強化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合作行為,有效的合作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對“從統計圖分析數據集中趨勢”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先根據自己對學生數學分析能力、計算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的了解,將學生們分成了人數適宜的四人探究小組。然后,展示某場生產數據表以及由該數據形成的各種統計圖,并利用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們進行合作探究:
(一)從這些統計圖表中,你們是否可以輕松得到該數據中的中位數、眾數分別是什么?
(二)你是如何利用不同的統計信息來估算該組數據的平均數呢?
(三)什么是數據的集中趨勢,了解數據的集中趨勢有何作用?
隨后,學生們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之下對指定數據進行了探究,在問題的指引下找準了探究方向,拓展了探究深度,圓滿完成了數學探究任務。
三、總結評價,鞏固合作成果
總結評價環節是教師對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行為、態度進行判斷的過程,該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全面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自主認知積極性的維持。故要想強化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合作行為,我們就必須要以契合合作課堂實際的教學評價方法,幫助學生們鞏固合作學習成果。而合作學習課堂是一個學習過程的課堂,學生們在整個課堂中獲得的知識學習感觸是與其個人生活體驗緊密相關的。所以,要想構建符合合作課堂實際的教學評價體系,我們就必須在進行教學評價時,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特征。
例如,在《二次根式》教學評價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以自我評價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課堂表現,然后再讓學生們以小組互評的方式,反思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是否通力配合。最后,再由我根據自己的課堂觀察以及學生們的自評、互評情況對小組數據從整體客觀的角度對學生們的課堂表現進行評析。該課堂評價活堅持了多主體、多角度評價原則,有效地兼顧了個人成長與小組發展。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活動的構建離不開堅實的合作基礎、有效的合作引導和合理的合作評價。只有當這些環節都以初中生數學合作教學實際完美切合時,學生的課堂合作行為才能在有效的合作支持下強化。
參考文獻:
[1]朱雅琴.淺析初中數學課堂小組合作的評價[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2):92.
[2]周恬君.“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下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研究[D].蘇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