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云
摘 ?要:數形結合是在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思想之一,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始終,數學作為基礎教學體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科,是研究空間形狀與數量關系的學科,對培養、提升學生的數形思想具有關鍵的教學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數形結合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為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的意義價值奠定基礎,對此,筆者分別從以形助數、以數解形、數形結合三方面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形結合;應用策略
小學作為學生出入數學學習之門的啟蒙時期,是幫助學生打好數學學習基礎的關鍵階段,小學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獲得實質性的收獲,而事實證明,數形結合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教學思想和方式,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顯著的作用是,數形結合符合數學本身的學科性質,將“圖形”與“數字”相關聯,將抽象與具象相關聯,在遵循小學生思維規律的情況下,引導逐步深入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數學,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數形結合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以形助數,加強數字教學效果
以形助數就是需要教師借助圖形解決數字教學的相關問題,將數字有關的抽象問題具象化,將一眼看去復雜的問題簡單直觀化,進而實現引導學生學會認識數、運算數、整理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字內容的教學中,要有將其轉化為直觀圖像的意識,因為小學生在該階段的思維水平停留在以具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迅速發展的階段,而在數學課堂中運用圖像展開抽象的數字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數值之間的關聯,發現數字學習的內在規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字的奧妙,實現學生抽象思維的逐步發展。
例如,在“1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靠單純講解學生很難準確摸準數字的概念,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的圖形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數,理解數字的含義,借助多媒體呈現由邊長一厘米的正方體構成的幾何圖形,借助之前學習的10以內的數字概念與100以內數字進行對比學習,讓學生直觀感受數量的多少,為數字運算打基礎。而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將簡單的加減法用具體的圖代替,讓學生借助具體的事物學習認清數量之間的計算關系,學會計算的方法。
二、以數解形,增強圖形精確理解
以數解形就意味著運用數學語言、數量關系等有關“數”的形式解釋圖形存在的數學規律,解釋圖形所具有的數學性質,進而學生對圖形知識的深層與精確理解。圖形本身就是一種直觀、直白的數學表達,學生在初步學習圖形的過程中,對圖形的理解可能只局限在圖形表面知識的觀察了解,而隨著數學學習的逐步深入,圖形的教學需要抽象出其中蘊含的數學原理,實現屬于數與形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對圖形的數學知識有更進一步的掌握。“周長”一課的教學就是用數學文字抽象出圖形的共同屬性,讓學生學會用數字準確描述圖形。為了讓學生抽象出圖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測量圖形的四條邊讓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首先對圖形的特征展開描述,如長方形則有四條邊,四個頂點,對應的兩條邊等等,給學生討論的空間,根據測量的四條邊的總長度以及長方形的邊長特征逆向探究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式,同理,組織小組探究找到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式,深化學生對圖形意義的了解。
三、數形結合,培養廣闊數學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邏輯思維能力發展還不夠完善,在此基礎上,將數形結合的思想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數與形之間的關系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在從直觀的圖形感知到抽象概念的理解,或是用抽象的數學語言表示直觀的圖形屬性,實現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靈活運用轉換,在數形結合思想指導下的數學課堂能夠逐漸引導學生思維的發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進而逐漸輕松實現具象與抽象思維的有效發展。
針對“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為了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形成對倍的邏輯認知,教師可以用形象化的圖案將倍的本質概念呈現出來,用火柴讓學生分別擺出1、3、6,再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每兩行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而層層遞進讓學生理解與掌握倍數的概念。又如,“位置”一課就需要學生學用數描述圖形的位置,將直觀形象的位置關系用精確的數字表示,全面打通了圖形與數字之間的障礙,用數字表示的位置反而更簡單,讓學生明確圖形的位置軌跡與數字的關聯,數形結合幫助學生建構出自己的數學邏輯思維,而不是局限在數或形的學習范圍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拓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運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實際上也是在逐步實現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與方法的培養過程,將數形結合的思想滲透于小學數學課堂,能夠有效帶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讓學生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引導學生良好數學思維的逐步養成。
參考文獻:
[1]馬小萍.小議數形結合在小學數學低段教學中的應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4):222.
[2]李紅娟.數形結合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應用[J].數碼設計(下),201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