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摘 ?要:問題導學法的核心是以教師對于教材內容進行提問,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具有針對性強且準確的特點,所以說非常適用于教師的教育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問題導入的教學方法完成了教學創新,在教學中也取得了客觀的效果。由此,在初中的數學授課中,教師通過在課程中創設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所以本文將對于文章內容進行重點分析,以期望為廣大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導學;初中數學;策略探究
在具體的數學教學課程中,問題導入學習法強調學生學習的逐層遞進,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提問,這也是很多教師所廣泛認同的。這種教學方法也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許多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問題導入教學法的過程中,并沒有從核心出發,導致最終教學成果收效甚微。因此,本文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一、精心設計問題,促進思維發展
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中,問題的設置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這也是教師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教育中,教師必須慎重地考慮教材中的內容、教育中的目標、學生的學習詳細信息等,做出決定。關于教材的內容,教師需要根據課本中的數學知識來選擇問題,從中提取相關的教材知識,設計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在教育目標中,教師從宏觀教育觀點出發,有必要合理地要求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重視學生的具體喜好,盡量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進行提問,以此實現學生在當前階段下自身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有關于“負數”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講解:“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反義詞,在我們數學課程中當然也存在著一些‘反義詞’”以此教師引出正數與負數,并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還可以適當地結合數軸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發展與進步。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能夠針對教材內容來對問題進行精心設置,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創建合理情境,突破傳統教學
長期以來,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師常常傾向于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由于受到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許多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并不能夠有效且及時地投入到對于數學課程的學習中。因此,教師有必要嘗試使用各種方法進行突破,針對教材內容來制定合理的情境就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情境創設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模擬生活中的一些情況,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對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突破。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有關于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可以針對學生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發展來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教學規劃設計,以此實現學生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發展與進步。教師可以先對學生就身邊的物體進行舉例,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學設備來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圖片,讓學生能夠分辨其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以此能夠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促進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能夠從學生自身的情況出發,合理地創設情境,以此實現學生在當前階段下的有效學習與發展。
三、設置多種問題,實現思維發散
在現在許多學生過分重視教師所講的內容,對于教材中所記載的、標準解答中所寫明的東西,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知識的死板化,思維的僵硬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行為方式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中,教師需要能夠以更加多樣化的手段來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并且可以認真地思考。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所做所為也對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些教師過分強調標準答案,所有的問題都參照標準解答,一旦答案出現不同就會產生疑問,直到反復計算為止。在教師的影響下,許多學生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提問中,也必須以不設置標準解答的方式進行,盡可能地向學生提問許多答案并存的問題。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解答的方式,這樣能夠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上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自身的思維發散能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數學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對于問題進行多種角度的解答,以此讓學生能夠勇于嘗試,敢去質疑,實現自身獨立思維能力在當前階段的養成,以此實現學生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發展與進步。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法在中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實際出發,為學生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也要為學生創造合理的情境,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桎梏。最后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
參考文獻:
[1]李旭光.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應用分析[J]. 中華少年,2018,23(36):106-106.
[2]潘芳芳.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 亞太教育,2019,41(13):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