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對語文中所描述的故事和文章情節很有興趣。教師在授課時要把握小學生的興趣點,在此基礎上制定好教學計劃,突出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把語文中的美文以藝術的形式渲染出來。本文對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藝術經驗展開分析,并對如何提升教學中的藝術效果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具體建議;教學經驗
小學生學習語文會從多方面思考文章中的知識點,教師也要從多方面切入,保持課堂上的授課效果,把課堂氣氛渲染得更加藝術化,以學生的興趣為線索,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滿足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渴求。
一、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的意義
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營造出藝術效果,對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課堂授課效果
小學生在聽課時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采用具有藝術效果的授課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共鳴,有效促進了學生專注力的提升,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有利于培養師生感情
教師對每堂課進行精心設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其中。快樂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氛圍,能夠讓教師和學生的觀點進行有效融合,達到情與景的統一,學生在課文之外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知識。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的方法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
第一,小學二年級學生對故事和游戲還十分感興趣,教師在準備課程講解時要從這兩方面入手,把課程內容適當改編,帶動學生積極參與。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語文《小鹿的玫瑰花》時,教師就要從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入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先向學生進行提問,問學生是否見過玫瑰花。在學生回答后,再把美麗的玫瑰花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師帶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向學生問道:為什么鹿弟弟先說玫瑰花白栽了,后來又說沒有白栽呢?小鹿病了,它辛苦種下玫瑰,但沒有欣賞到美麗的玫瑰,同學們是不是替小鹿惋惜呢?小鹿雖然沒有欣賞到自己的玫瑰,但它種的玫瑰花給別人帶來了快樂,它自己也就感到了快樂。
第二,小學生的表演欲望很強,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先對課文內容進行自我預習,把字詞意思進行記憶,然后按照課文內容分好角色,把課文在課堂上進行演繹。教師對每組學生的表演進行評價,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習效果。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下冊《畫家和牧童》時,教師可以創設出當時的社會場景,學生可以分組扮演過路人、商人、教書先生,在市場上紛紛夸贊戴嵩的畫。學生可以引用一些優美的詞句來贊美這幅畫,比如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等詞語。這時一個牧童闖進來,對戴嵩畫里的錯誤進行了指正,戴嵩聽到指正后虛心接受。學生通過現場演繹不僅對課文內容進行了熟記,還記憶了許多課文以外的優美詞句。
(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思考
第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不但好學,而且也好動,對新鮮的課程內容充滿好奇。教師在課程內容上要保持新鮮感,還要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去開動思維、親身實踐,驗證課文情節的科學性。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動手做做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組,每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這時可以提問:當伊琳娜遇到難題時,媽媽是如何指點伊琳娜的?伊琳娜在放滿水的容器里,水都會漫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來動手做這個實驗,讓學生最終驗證魚缸里的水是不是被金魚喝進去的。等到學生親自驗證后,教師可以總結課文中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關鍵是同學們都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
第二,語文書的內容并不局限于課本上,教師要結合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精彩。每位學生可以從生活中領悟到語文字詞的深刻含義。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雷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想遇到雷雨天氣有什么感受,體驗下雨前、雨后、雨中,教師可以把雷雨分成三個時期進行提問。在大風吹過來時每棵樹干都能感受到搖擺不定,教師可以讓學生發言,問學生在路上遇見大風和雷雨天氣時是不是有種要被刮跑的感受。在雷雨出現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示出雷聲逐漸增大的效果。等到雷雨后,天氣逐漸變晴,出現了雨后彩虹,學生可以把雨后的美麗景象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出雨后美景的畫面,學生描述畫面時用上恰當的比喻句,把這幅畫面描述得惟妙惟肖,增添有趣的氛圍。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對語文課程進行精心設計,為小學生打下語文基礎起到了有效作用。教師在制定授課策略時,也要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性格品性進行分類指導。教師把握好課程內容中的興趣點,對每篇課文進行分析,構建一個興趣框架,增強小學生的專注力。小學語文還有很多難點,這都需要教師能夠根據課程內容找到合適的契機,為學生設定每一個問題,提升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能力,培養開放性思維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潘秋蘭.淺談實現小學語文二三年級間教學"有效銜接"的教學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5):35.
[2]強麗.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策略談[J].甘肅教育,2017(4):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