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本文中初中英語在教學應用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提升學生詞匯掌握能力,培養學生的語境思維以及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并分別從創設游戲、展示視頻以及開展對話三個角度對多媒體的運用進行詮釋,旨在打造具有趣味性、情境性以及自主性的英語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提升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英語;教學運用;教學策略
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教育行業。在我國,教育行業信息普及率在逐步提升,信息技術的運用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文重點從多媒體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淺析。
一、巧用多媒體創設游戲,提升學生詞匯掌握能力
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游戲,在縮短傳統游戲教學時間的同時,充分運用人機互動的功能,糾正學生的英語學習錯誤,提升英語教學的精確性,提升學生對詞匯的掌握力。
例如,在講授“衣物類”的單詞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游戲,充分運用人機互動的功能,提升整體的英語詞匯教學質量。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點,講授英語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講授本節的詞匯,并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他們對詞匯的掌握能力。第二點,創設游戲。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擲骰子”的游戲,將詞匯設置到正方體上,并進行自由旋轉。學生可以根據旋轉的展示面的圖片,讀相應的單詞,提升學生的詞匯掌握力。第三點,展示成果。教師簡要介紹游戲的一小節片段。小冉看到帽子的圖片,大聲地說:“Hat!帽子。”多媒體發出:“Practice?makes?perfect!”小冉開心地笑了。
二、使用多媒體展示視頻,培養學生的語境思維力
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不同,教師也會采用不同的方法。而視頻教學,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還可以創設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借助視頻,提升對問題的理解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語境思維,提升整體的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Unit?13?We’re?trying?to?save?the?earth?!》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初中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境思維。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第一點,觀看視頻。教師在課下搜集關于與文章內容相近的視頻,并進行播放,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為順利開展英語文本閱讀教學打下積淀,為培養學生的語境思維能力創造條件。第二點,培養思維。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出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分析。具體句子如下:“That?is?not?only?cruel,but?also?harmful?to?the?enviroment.”可以結合文本以及視頻播放的內容,分析“cruel”和“harmful”的詞意。第三點,展示效果。在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提問學生。小冉說:“通過觀看視頻,我們知道人們常常將魚鰭割掉,而這種做法對于鯊魚而言是特別殘忍的,而且鯊魚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它的尸體會對環境產生污染。其中‘that’指的是割鯊魚鰭的行為。”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實現視頻展示向文章教學的順利過渡,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境思維力。
三、巧用多媒體開展對話,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力
初中英語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英語對話情境,給學生以強烈的視頻沉浸感,讓他們不自覺地說英語,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對學生的表達進行打分,激發學生英語表達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旅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多媒體,營造與教學內容最為貼近的對話運用的意境,為學生充分運用英語知識,進行口語練習,打下基礎。具體教師從以下三點著手。第一點,創設意境。在本文的講授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黃果樹瀑布的意境,而為了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會作相關知識的提醒。第二點,開展練習。為了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對話質量,教師讓學生自由成組,并開展對話練習。第三點,展示對話片段。教師在此作簡要介紹。蕭贊:“Long?time?to?see?you?!”小嬋:“I?went?to?Guizhou?with?my?family?.”蕭贊:“Did?you?see?Huangguoshu?Waterfall??”小冉:“Yes,i?did.?It?was?wonderful?!?”多媒體發出:“Your?conversation?is?perfect!”
總而言之,在運用多媒體開展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了解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以及劣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升自身的英語專業素養以及教學能力。在結合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基礎上,創設集趣味性、時效性與自主性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獲得良好的英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新榮.淺析多媒體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32)
[2]王仁清.英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幾個小嘗試[J].才智.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