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紙是極為常見的一種美術材料。借助紙張,小學生不僅可以制作出許多富有創意的藝術作品,還能在美術作品制作過程中有效提高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其美術鑒賞能力。
關鍵詞:紙材料;小學美術;美術作品;實踐活動
作為小學美術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制作材料之一,紙材料的用途是極為廣泛的。通過手撕、刀裁等方式,學生便能將其所思所想呈現于紙上。那么,將紙材料恰到好處地運用于美術教學中對小學生有哪些作用呢?經過多年的小學美術教學,筆者僅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紙材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浙教版小學美術教材第一冊第五課中,“巧用碎紙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利用紙材料制作出各種各樣的造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的美術創作思路,又要指導他們將自己想法完美地呈現于紙張之上。當腦海中的想法逐漸像現實靠攏時,學生的實踐能力勢必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比如,想要成功利用紙材料制作出企鵝紙杯,學生就必須要先將制作材料準備齊全,如,紙張、剪刀、彩筆以及雙面膠等。然后,學生要根據紙杯的高度在紙上畫出企鵝的卡通形象,紙杯的上半部分畫眼睛和嘴,紙杯下半部分畫身體。用剪刀剪出四張長方形的紙,用彩鉛在紙上畫出翅膀和腳,將四張紙按順序,用剪刀依據紙上所畫剪出企鵝的翅膀和腳。最后,在紙杯上剪出豎直線作為借口,拼接企鵝的翅膀和雙腳,如此一來,企鵝翅膀和腳就可以上下左右活動了。通過這個過程,那些規則或不規則的紙材料便能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貼貼、畫畫等行為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動物、人物等,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將紙材料變為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根據紙材料的特點等對制作過程進行一系列的創作構思,還要根據廢舊碎紙片所制作出來的“樣品”進行想象、填畫等,以確保自身創意能夠通過紙材料以最完美的狀態呈現出來。對小學生而言,整個構思與繪制的過程都是一場頭腦風暴。在此風暴的影響下,小學生不僅能夠極大地開拓自身的視野,還能有效拓展其思維,從而在未來的學習和創作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與此同時,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建議,小學生還能在更加科學、客觀地認識自身優勢與不足的同時,學會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看待事物,進而對自身的成長、學習擬定更加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與提升計劃。因此,在巧用碎紙片制作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筆者就經常將一些由紙材料制作的優秀美術作品(既有美術界大師的代表作品,也有身邊學生的優秀美術作品)介紹給學生。通過對此類作品的欣賞與鑒賞,他們不僅能夠通過這些美術作品了解到更為廣闊的美術知識,還能發現紙材料轉變為美術作品的更多渠道。
比如,在制作過程中,筆者便著重選擇了一張不規則的紅色碎紙片,并引導學生通過“添畫”等將其轉變為四種不同的作品。同時,筆者提示學生:轉換紙片角度,其形狀會有變化,學生可以據此添畫出不同的形象。在此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通過紙片形狀的變化引導學生將紙片當作生活中熟悉的各類事物去聯想,也可以引導學生轉換角度觀察紙材料,并對碎紙片大膽地想象添畫,自由抒發各自的見解和情感,把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和所想變成有趣的紙藝術品。
三、提高小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對于“折”、“剪”、“染”、“描”、“撕”等紙材料加工技法,許多小學生都能做到爛熟于心。憑借著這些豐富多樣的制作技法,小學生不僅能夠將自身的創作思路、創作想法等更加生動、完美地詮釋出來,還能使之在形象材料的分析、綜合、加工、改造以及創新等方面獲得相應的理論支撐和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與此同時,在紙材料加工制作的美術知識教學中,教師不僅能夠憑借著紙材料的多變性、易操作性給予學生更多的創作指導,還能根據教學內容重視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這既為學生的美術制作互動奠定了情感基調,還為其創造性思維的生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在學生將紙材料制作成紙藝術品的過程中,教師勢必會對學生的制作技能、制作思路進行一系列的指導和引導。在此指導影響下,學生不僅能夠在制作過程中萌生出更多的奇思妙想,還能充分發揮其創作才華,從而形成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在美術學習方面,乃至于個人審美方面等產生更快的進步與更大的提升。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美術作品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實踐材料,紙材料的優勢是其他材料所無法比擬的。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我們務必要在深刻認識到這一點的基礎上給予小學生恰到好處的理解與支持,使之能夠在美術創作中更加大膽地抒發出其想法和思路,從而在未來的美術知識學習中不斷獲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趙穎.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新課程(上).2016(01)
[2]劉利利.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3]江麗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J].成功(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