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生
摘要: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效率,引入“數形結合”的思想,能夠有效的加強學生的解題能力與邏輯思維。本文從“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進行分析,并結合教學案例,深入探究了該思想的實際教學應用,希望能夠在課堂中為教師提供方法參考。
關鍵詞:數形結合思想;小學數學教學;數學邏輯思維
引言:“數形結合”思想是數學學習中的節本思想,通過將集合圖形與抽象關系之間形成聯系,而簡化題目的困難程度。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數形結合”的思想,能夠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敏度。
一、“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使學生的學習難度得以降低
關于“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能夠廣泛適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階段,其中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最為有效。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較差,在審題過程中也常常因為邏輯思維不完整而出現錯誤的情況,那么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能夠將題目中抽象的語言通過圖像的方式加以轉化,促進學生的理解力提升,也就等同于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合理的引入“數形結合”思想,能夠在一些已知條件關系較為復雜的應用題中,使數量關系更加明確。
(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
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味的代數數量關系,常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通過數量與圖形的結合,能夠使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學習更加清晰明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起到激發的作用。如在“地圖比例尺”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指導教師可引用具體的地圖參與教學,并且在詳細地圖中指出東南西北方位,給學生布置地圖測量與比例尺換算的課堂作業,不僅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予以考察,也合理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當下時代的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全面能力,在數學科目的學習中依舊如此,通過一些方法的教學,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個人能力提升的關鍵。如某一問題中“小明的圣誕節有一桶共重3KG的糖,分給同學一半后,剩下的糖果與桶共重2KG,問滿桶時糖果重多少KG?小明一共分給同學多少KG的糖果?”教師可以利用空水杯進行舉例說明,使學生明白桶重量的含義,通過這樣數形結合的方式,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與解題能力。
二、“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一)“簡易圖示”能夠使數學內容更加明確
在數學的教學中合理的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予以具體化、直觀化,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感。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關于公示方面的內容較多,而在理解的層次上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無疑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簡易圖示”的方法就能夠有效的起到這一作用,如某題中所述“某電影院2天可接納450位客人,按照這一規律計算,該電影院4天能夠接納多少位客人?”這道題的解題思路是非常顯而易見的,通過對該電影院“1天可接納客人數量”的結果計算,進而求出該電影院4天可接納的客人數量。而通過圖示展示的方法,卻能夠輕松的得出相應的算式,使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更加清晰,直觀的感受這一解題時的思維過程。
(二)“線段圖示”能夠使數量關系更加清晰
“線段圖示”的方法是小學數學應用題計算中常見的“數形結合”思想之一,作為最為簡便有效的解題方案,“線段圖示”也常常被應用于數量關系的分析上。如某相遇問題中“甲乙兩人從各自家中出發,相對而行,甲每分鐘走80米,乙每分鐘走70米,兩人同時出發后5分鐘在A地相遇,問甲乙兩人的家距離有多遠?A地距離甲的家有多遠?”在這一問題中,非常清楚的可以看出各項已知條件之間的聯系,如“甲的速度為80米/分鐘、乙的速度為70米/分鐘”,而時間關系為“5分鐘相遇”,那么“甲乙兩人的家就是整條線段的長度”,根據路程相遇問題的公式“路程=時間×(速度和)”,故得出“5×(80+70)=750(米)”的算式,而“A地距離甲的家的位置,就是甲出發后所行走的路程”,所以“80×5=400(米)”,得出此題結論為“甲乙兩人的家距離有750米,而A地距離甲的家有400米遠”。在路程問題中,應用“線段圖示”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路程問題,鍛煉數學思維,培養數學邏輯,并提升解題能力。
結束語:“數形結合”的方法,能夠使數量間的內在聯系變得更加明確和直觀,對于小學生解題來說,也更加方便。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數形結合”的模式也可以實現“由難化簡”的目標,將關系較為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降低數學科目的學習難度。
參考文獻
[1]仲繼磊.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167.
[2]侯兆輝.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4):58.
[3]謝芝玲.探討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