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璇
摘要:回望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五四啟蒙和八十年代啟蒙在我國思想發展的歷程中都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在各自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開啟人類的智慧、促進人們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都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有學者指出,任何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都是對歷史上那些曾發生過的有深遠影響力的歷史事件的回顧。八十年代啟蒙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對五四啟蒙的“回歸”,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同時也存在著差異。在當今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剖析兩次啟蒙運動的異同,對我們在當前將啟蒙事業進行到底尋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有節關鍵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八十年代啟蒙;五四啟蒙;比較
縱觀古今的歷史畫卷,我們可以知道,社會的重要變革往往是以思想觀念的重大轉型為前奏和先導的。五四啟蒙運動和八十年代啟蒙運動都是處在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人們掃除蒙昧和推動社會進步發揮過積極的促進作用。今天,我們將啟蒙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需要回顧兩次啟蒙的發展歷程,從中汲取積極因素,更好地指導今天的啟蒙實踐。
一、啟蒙動機的異同
就五四啟蒙運動和新啟蒙運動的動機來說,二者存在著相似之處。他們的基本出發點都是要掃除人們的蒙昧無知,促進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陳獨秀在論及國民覺悟的重要性時,說道:“今吾國之患,非獨在政府,國民之智力,由面面觀之,能否建設國家于二十世紀,夫非浮夸自大,誠不能無所懷疑”。他于五四啟蒙興起之初,就在《青年雜志》一卷一號上說:“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在八十年代新啟蒙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類似的提法。錢中文指出:“70年代,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現代化意識形態—新啟蒙主義,出現在民族現代性追求的歷史進程中,作為對文革封建性逆流的強烈反抗,它以現代理性為主體,以科學理性及人本理性為旗幟,構成了持續整個八十年代文化開放和自省為特征的思想解放運動”。兩次啟蒙運動都凸顯了個性解放和追求人自身價值的主題,為掃除蒙蔽、開啟民智、推動社會進步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兩次啟蒙運動動機的差異來說,五四啟蒙運動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它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有學者認為,五四啟蒙運動是政治方式救國失敗以后的無奈選擇。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啟蒙是一種文化救國的手段。陳獨秀指出:“欲圖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國民性質行為之改善,視所需乎為國獻身之烈士,其量尤廣,其勢尤迫” 。李大釗也指出:“吾國民今日救國之責:首須認定中國者為吾四萬萬國民之中國,茍吾四萬萬國民不甘于亡者,任何強敵,亦不能亡吾中國于四萬萬國民未死以前”。
綜上分析,五四啟蒙運動主將們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為了政治,為了救國。而八十年代的啟蒙是在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的社會主義建設走了彎路的背景下出現的。它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人本身的解放,促進人的現代化的實現,淡化了啟蒙的政治色彩。新啟蒙運動的倡導者王元化號召人們接續“五四”的科學與民主精神,以理性來審視五四以后的歷史,以民主來促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所以,就動機來說,五四啟蒙和八十年代啟蒙有很大的不同。
二、啟蒙內容的異同
五四啟蒙運動和八十年代啟蒙運動同時發生在中國的20世紀,雖然相隔六十年,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相同的地方。首先,發生背景的相似性。五四啟蒙和八十年代啟蒙都是在人們的思想長期受到封建傳統束縛的背景下產生的。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長達兩千多年之久,舊有的封建禮教已經刻畫在了人們的腦子里。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控制民眾思想的目的,實行“愚民”政策,建立學在官府制度以及將儒學確立為正統思想,對其他學術流派進行打壓等等的措施。魯迅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揭露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文革時期,僵化的極左思潮達到了頂峰。大搞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個人崇拜,提倡“兩個凡是”,給人們貼標簽,戴帽子,搞大批斗,將“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錯誤地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大民主。在這種高壓的狀況下,人們的思想越來越趨于保守。其次,啟蒙對象的共通性。兩次啟蒙運動都是圍繞著清除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展開的。封建社會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習慣以及文革時期僵化的極左思想是主要的啟蒙對象。這些舊的思想不僅使人們自身遭到迫害,還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第三,啟蒙主題的一致性。都強調了對“人的關注”。五四啟蒙時期,陳獨秀在談到人的解放時說道:“解放云者,脫離夫奴隸之羈絆,以完成其自由自主之人格之謂也”。胡適也曾提出人格是神圣的,人權是神圣的的觀點。八十年代的啟蒙運動傳承了五四啟蒙運動的這一主題?!皞畚膶W”的發軔之作《班主任》中關于“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的呼喊與魯迅《狂人日記》中“救救孩子”的呼聲遙相呼應。潘曉在《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中提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價值訴求。知識分子將思想解放愈加深入的指向個體性的人道主義。周揚在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報告中明確肯定了人道主義的思想。
盡管兩次啟蒙運動存在著相似之處,但也有差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啟蒙思想傳播方式的差異。五四時期啟蒙思想的傳播主要是依靠報紙和雜志的形式。比較有代表性的如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志》,倡導“科學”與“民主”,發動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啟蒙思想在八十年代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元化。除了傳統的報紙、雜志等方式,像《讀書》雜志,堅持“讀書無禁區”的主旨成為新啟蒙時代標志性的口號和文化界“集體的記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來”叢書,該書從對人的發現、人的現代化、現代科學等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并試圖以現代性和啟蒙的眼光重塑個體與歷史;王元化主編的《新啟蒙》雜志以探求真理為目標?,F代的電影如《苦戀》《巴山夜雨》《芙蓉鎮》等,“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浪潮的興起、高考制度的恢復,中國科學技術大會的召開等等都為新啟蒙思想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啟蒙形式的差異。五四時期的啟蒙形式主要有: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啟蒙運動的主將們將西方的民主思想介紹到國內,翻譯了大量包含民主、人權思想的作品,如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神》、彌勒約翰的《自由之理》《法國革命史》《美國獨立檄文》等;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寫作要用白話文,描繪社會現實,要具備“宏深的思想定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博愛的精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新文化運動批判封建傳統,提出打倒孔家店,揭露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五四啟蒙運動后期主要是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重要作品,如李大釗發表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李達的《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還原》《馬克思派社會主義》等。八十年代思想啟蒙的形式在文學界的表現主要是“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思潮的興起,人們揭露、反思文革給人帶來傷痛的同時,也開始對傳統意識、民族心理進行挖掘。此外,對五四啟蒙運動的“回潮”也是八十年代啟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李澤厚“救亡壓倒啟蒙”的論點,引起人們的熱議,重新評價歷史成為日益強烈的呼聲。
第三,民眾參與啟蒙程度的差異。20世紀初的中國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限制、教育不發達、民眾覺悟意識淡薄,所以參與啟蒙運動的程度較低。廣大農民、手工業者等基層群眾根本不能理解何謂啟蒙,表現出對自身權利和政治的極大冷漠。魯迅筆下的阿Q、黃包車夫等就是最好的寫照。而八十年代的啟蒙,由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考制度的恢復,中小學以及成人教育體系的完善)、科技的進步(廣播、電視、電影的普及),相比五四啟蒙時期,參與啟蒙運動的程度有很大提高。
三、啟蒙影響的異同
五四啟蒙運動和八十年代啟蒙運動的興起,都為人們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促進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兩次啟蒙運動與國家意志的脫節,最終都避免不了走向失敗的命運。五四啟蒙運動是在政治救國四處碰壁之后,知識分子選擇的一條文化救國道路。但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國家處在深思存亡的關頭,救亡的聲浪高過了啟蒙,所以思想啟蒙被暫時擱置,任務并沒有完成。細究這背后的原委,我們可以得知五四啟蒙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幾點。第一,五四啟蒙是一種輸入式的啟蒙,主要是在國內宣傳西方的民主理論,翻譯國外的啟蒙著作,缺乏在中國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第二,五四啟蒙的引領者們之間的觀點存在著分歧,如胡適和李大釗的問題與主義之爭,無法使中國的啟蒙形成一股合力;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暴露了資本主義的許多弊端,在向西方學習的道路上,中國的知識分子產生了迷茫。而八十年代的啟蒙是在國家提出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順應了國家意志。然而,由于啟蒙本身的錯綜復雜性,啟蒙在后期發生了分化。程代熙對啟蒙運動的標志性刊物《新啟蒙》進行了嚴厲批判,他指出:“《新啟蒙》是最近幾年最具欺騙性,同時也最具煽動和蠱惑性的熱門話題和口號,與四項基本原則尖銳對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之所以越演越烈,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啟蒙》構成了它的核心內容”。
五四啟蒙和八十年代啟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五四啟蒙僅僅是翻譯西方的著作,介紹西方的觀點,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而八十年代的新啟蒙運動在介紹西方觀點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理論。李澤厚的“救亡壓倒啟蒙”的觀點占據了啟蒙元話語的地位。具體來說,李澤厚認為文化啟蒙與民族救亡之間的沖突構成了“五四運動”的內在矛盾或雙重變奏。五四啟蒙因國家救亡而中斷,革命戰爭擠壓了啟蒙運動和自由理想,而使封建主義乘機復活,并最終帶來巨大的苦果—文化大革命的爆發。經過70年之后,人們需要重提啟蒙話題,重新啟蒙。
四、啟蒙仍是一項未竟的事業
在談及未來的中國是否還需要啟蒙時,不同的人群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但我認為,未來的中國依然需要啟蒙。首先,中國的啟蒙任務還沒有完成。興起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啟蒙運動在后期被分化了,收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批判。并且各種思想潮流,如“新儒學”“新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的發展以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下固有的弊端享樂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在人們的生活中潛滋暗長。這些新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思想沖擊,需要通過啟蒙來給人們引領正確的方向。第二,社會在現代化的同時,也需要現代化的人。社會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社會的現代化有利于人的現代化的實現,反過來人的現代化也可以促進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此外,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具有獨立性。社會現代化的實現并不等于人的現代化的實現。我國正在建設的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既包括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全面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就需要通過對人們的啟蒙實現人的現代化,通過人的現代化帶動社會現代化的實現。最后,啟蒙是一項永恒的事業。社會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啟蒙引領正確的社會發展潮流。此外,啟蒙還可以做社會變革的先導,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此外,人類對自身自由、社會民主、真理的追求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啟蒙永遠沒有盡頭。
今天,我們進行啟蒙,既要繼承傳統啟蒙思想的精華,博采眾長,學習國外先進的啟蒙經驗,又要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蒙人們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曲折是非的價值標準”。因此,我們要讓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不斷將我們的啟蒙事業推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