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 ?要: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和提升、審美鑒賞和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是學生的語言、思維、鑒賞、文化底蘊等綜合能力的體現。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習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也能夠綜合體現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價值,因此,本文就從小學語文習作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來談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和價值;習作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是知識運用、思維能力等要素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建構和運用是一種素養,思維的發展和提升也是一種素養。而且,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體現,是一種人文素質、語文素質、態度素質等綜合素質的統一體,是實現學生語文學習和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現代化教育改革中最受重視的關鍵點。那么,如何理解小學語文習作核心素養的價值和內涵呢?我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和提升、審美鑒賞和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角度來談談小學語文習作中的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價值。
一、小學語文習作之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內涵和價值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閱讀中,主動地去積累、梳理、整合相關的語言進行口語或者書面表達,從而掌握祖國語言的文字特點和文字規律,在生活和學習中進行有效地溝通。語言構建和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最基礎的一個內容,是所有核心素養的載體,也是人文素養的重要表征之一。在小學語文的習作中,最重要的是能夠把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整合成一個有結構的系統,進而進行語言的表達和運用,符合語言規律,完成文字習作,這是小學語文習作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對語言建構和運用的最基本的理解,在實際的學生習作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比如,在一次習作中,我看到學生通過學習《孔子拜師》這篇課文之后,在寫到求學的有關內容時,學生整合了這些材料,寫下這些文字:“孔子就是這樣一位歷經艱辛前去洛陽拜師的好學者,在他的身上我領悟了學無止境的意義,明白了他成為圣人的原因。”這些文字充分反映了學生的小學語文習作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價值。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語言建構與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合材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在有效的文字閱讀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促進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進行有效溝通。
二、小學語文習作之思維發展和提升的內涵和價值
思維發展和提升是基于學生思維能力之上的一種品質和素養,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在語言文字之上的一種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綜合能力的發展。如果提高了這個方面的素養和能力,學生就能夠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觀體驗,能夠聯系生活經歷和閱讀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而加深對文字和文學形象的理解,豐富自己的語言和感受,促進以后的語言邏輯表達,提高思維的深度和表達的深度。在小學語文習作中的最重要,就是通過整合文字內容,進行有條理、有邏輯、有深度、有內涵的文字表達,這是語文習作中需要加強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實際的作文寫作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比如:在一次課堂習作教學中,我展示了這樣一張圖片,圖片內容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轟炸上海火車站時,被記者拍下來的真實情景。然后我讓學生根據想象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是一個關于戰爭題材的圖片,我讓學生提出三個問題,然后再來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提問道:這個小孩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當時可能發生了什么事?這個孤獨的孩子后來的命運如何?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說明學生的思維已經得到提升,學生對圖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深度。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便能夠進行深度提問和分析,從而達到認識的高度,樹立更深刻的立意角度和深度。
三、小學語文習作之審美鑒賞和創造的內涵和價值
審美鑒賞和創造是指學生在實際的語文活動中體驗和欣賞、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學生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品質。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總會遇見一些材料需要自己鑒賞和體會,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語言的美麗、思想的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從而能夠形成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并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和創造美。所以,在小學語文的習作中,審美鑒賞和創造就是學生利用自己的審美能力來分析題目的材料和運用學過的材料,這種素養的掌握能讓學生表達出具有審美性的語言和文字,給人以美的感受,在實際的寫作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比如:在一次作業批改的時候,我看到學生在寫到李白的時候,通過《贈汪倫》這首詩寫道:“李白是孤獨的,當李白乘舟將行時,看到汪倫在岸上送行,心里樂開了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個那么高傲、不可一世的李白,卻因為汪倫的這次小小送行而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感情,他的內心該是多么的孤獨呀!”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解讀《贈汪倫》有著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正是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的表現,我們看到了學生審美意識的提高,審美表達的提高,這對于學生的作文還有閱讀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四、小學語文習作之文化傳承和理解的內涵和價值
文化傳承與理解就是指學生能夠傳承中國優秀文化,深度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現出文化視野、文化自覺以及文化自信,能夠通過語言文字這個載體表現出對文字的傳承和理解,同時還要從內心認同和熱愛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和中國文字,在文字中可以很自覺地表現出個人與國家、社會、自然關系之間的思考,表現積極上進的人生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責任感。只有培養了學生這方面的素養,我們才能看到學生積極向上的文字,讓文字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理解,看到文化得到傳承。文化傳承和理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小學語文的習作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一次寫作課堂上,我問道:同學們長大了最想當什么?在思考了一段時間后,學生紛紛舉起手回答,“我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像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想成為一個歷史學家,研究研究我們的中國歷史”“我想成為一個文學家,腹有詩書氣自華,傳承中國的文化,讓外國人能夠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上面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愛國之情,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這個例子說明,我們需要做好文化傳承和理解的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學生理解中國文化的深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學生在寫作中傳遞中國文化,表達正能量。
總而言之,想要做好語文的教學工作,我們就要認識到小學語文習作核心素養的內涵,并挖掘其價值體現,進而積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更好地發展自我并發揮出核心素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文靜.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D].聊城大學,2017.
[2].取向核心素養 ?構建課程形態思想空間 ?牧養言語人格 拓展母語文化價值版圖 “千課萬人”第二屆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發展課堂”研討觀摩會[J].小學教學設計,2017(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