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怡
摘 ?要:在社會不斷進步的歷程中,需要依靠人們的智慧與心靈來共同完成的小學美術教育,這也是主動承擔起提高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責任。通過美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具備創造力與想象力,但是當前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比如,學校領導觀念落后,缺乏高質量教師,教學手段落后等,這些都會影響小學美術教學的順利開展。為了改變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用到主動打破原來的辦學觀念,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養,使他們能夠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方面,最終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實施措施;自我生命意識;重要靈魂
現如今,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滲透,在農村小學教學中也對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開展農村小學教育時,作為美術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要求入手,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技能基礎與美術知識,以此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自我審美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培養農村小學生,使其具備自我審美能力,這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但是因為小學四年級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缺乏清晰的審美意識,所以在小學階段開展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課題是十分重要的。
一、農村小學美術教學現狀
(一)辦學理念落后
現如今,為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不斷強調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卻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很多農村小學領導對美術教學缺乏重視,他們認為美術會占據其他科目時間,并且美術課是毫無必要的。除此之外,很多農村學校缺乏基本美術教師,校領導認為,美術課程是任何教師都可以完成的。還有一點就是具有較為落后的教學觀念,導致農村小學美術教學水平處于滯后狀態。即使有了專業教師,但是因為教師十分稀缺,領導也不讓他們教授美術,因此未能更好地完成小學美術教學任務,更難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教學理念落后
現如今,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都是將分數作為考核學生的最終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的臨摹教學和基礎知識方面,導致學生的自我審美意識得到受到忽視,只是完成基礎的內容。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利用簡單臨摹的方式完成這項學習任務,未能充分意識到具備自我表現意識的重要性。在制定教學目標過程中,只是將重點放在了學生學習成績方面,導致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受到了嚴重的忽略。
二、農村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主要措施
(一)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與辦學理念
在農村辦學理念的影響下,需要重視美術教學的重要性,校領導應當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作為校領導,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美術教學的重要性,并且給予教師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使教師能夠更加積極地引導學生開展美術學習,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融入到課堂中。除此之外,還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輕松的學習氛圍,不斷提高學習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模式,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主動發揮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以此使得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二)組織積極預約的課堂氛圍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如果課堂氛圍十分低沉,那么就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想受到禁錮。學生與教師在課堂過程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應當將主體確定為學生,教師可以用自己的努力,不斷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自由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表自身意見,大膽說出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想法與理解,使學生們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使得美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最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開展統一求變化的教學模式
因為世界上沒有同一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性格的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對美術內容進行設計時,必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據學生特點,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方式,并且教師應當主動幫助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所有問題,因為美術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應當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開展多種多樣形態的學習,因為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所以在看到相同的美術作品時,也會處于不同的視角,會產生多種反應,在面對這種現象時,作為美術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主抒發自己的見解與意見,鼓勵出現不同聲音,幫助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審美意識,并且在不斷探討過程中,使得學生對于美的理解被有效激發出來。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順應素質教育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自我審美意識,而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學生與教師共同努力,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時,美術教師應當轉變傳統觀念,建立確定將學生作為主體的美術課堂,不斷激發課堂氛圍,使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表現力與想象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言,培養自身的審美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紅.重視美術教學的主要原因[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88+90.
[2]吳佩林.為農村學生打造新式美術課堂主要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