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曉琳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規矩”養成的地方。家風——家庭中特定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相對穩定的東西,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且這種影響具有不可替代性。孩子長期在一個特定的家庭里生活,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和熏陶,其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性格、氣質等也將帶有這個家庭特有的家風體系。
關鍵詞:家風;傳承;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 78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5-0010-02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春節團拜會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方方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其實,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缺乏的不是父母采用何種教育方法,而是父母所呈現的教育狀態及教育行為。而家庭教育所反映出的恰恰是家長對“家風”、“家訓”、“家規”的傳承。因此如何在良好家風的傳承中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值得探討。
1.家風和家庭教育的概述
(1)何為家風
“家風”,一般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并能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用來規范家庭成員的作風行為。它是一個家庭長期積累養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在生活習慣、行為表現、思想品德、社會交往、價值取向、物質追求、審美情趣等方方面面影響著家庭成員,是家庭教育的全面體現。具體表現在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規、家訓、品德要求、行為規范等方面,也表現在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成員間關系互動、情感交流、溝通方式等方面。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2)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進行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2.家風傳承與家庭教育的關系
(1)家風傳承離不開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為家風的形成和傳承提供了支持。為人處世中,我們很多基本法則都是在兒時的飯桌上或從長輩的言談舉止中學到的。 “養不教、父之過”,《三字經》中的這句話,便是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突出強調。
(2)家庭教育的成功離不開對家風的傳承
家風中蘊含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則、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為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一,家風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家風中所蘊含的愛國、孝悌、尊老、愛幼、睦鄰、節儉、勤奮、和諧、謙虛、自強、包容等理念,使家庭教育的方向有跡可循。家長正是在這些理念的影響和指引下,從自我的不斷完善中來教育孩子,使之辨事理、明是非。
第二,家風為家庭教育的成功提供了保障。有效的教育離不開正確的、合理的的教育素材,而家風內容的多樣為家庭教育的成功提供內容上的保障。
3.在家風傳承中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1) 篩選良好家風,為家庭教育保駕護航。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兒童在沒有進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為兒童所習見習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后,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塊。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識習慣不好,那么兒童在未進學校之前,無形之中早已養成不良的習慣,學校教育就算很好,也就收效甚微了?!逼鋸娬{:“做父母的一舉一動,都直接間接影響小孩子的。所以父母是怎樣一種人,他們的孩子大概也是怎樣一種人?!钡拇_,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個環境。家教是熏陶出來的,一個人的成長有沒有受到良好家風的熏陶,其表現出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等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家風的好壞影響和決定人的一生。那么,我想在眾多的家風中擇選出良好的、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家風進行傳承是首要的。
(2)尊重教育差異、統一教育行為,在愛中傳承良好家風。
教育觀是指關于教育現象和問題的基本觀念體系。受政治觀念、經濟制度和生活水平等的制約,受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及科學技術等的影響,每個人的教育觀都有所不同。跟絕大數人一樣,每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長輩不舍得孩子哭,于是當我們在教育時,總會出面制止。久而久之,每當在教育孩子時,孩子總會眼瞄爺爺、奶奶,盼望著他們會來解救她。這樣一來,孩子既不會去反思自己的錯誤行為,又學會了眼觀八面。為了不與長輩發生沖突,我們是這樣做的:把爺爺奶奶請出去,關上門來細心教育。一來孩子可以在我們的引導下進行深刻反思,二來爺爺奶奶沒看見也不會難受。
除了與長輩教育觀念不同,與愛人也是。他認為教一定是要的,但怎么教很關鍵。對于我的教育行為,他持有不同的看法,并會當場批評指正。可是這樣一來在接受教育時孩子哭得更兇了。于是我們進行協商:不管在教育上有何不同看法,在教育當下統一行為,事后再進行討論。這樣一來孩子的教育便有了質的提升。
其實教育觀念的差異,也讓我有了反思,在與愛人的交流、思想碰撞中我的教育觀念也跟著時代的變化再反思、再調整。
(3)以人為本,在家風傳承中權衡愛的價值。
第一,以身作則,彰顯教育成效。模仿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的大眾心理現象,這種行為在孩子身上尤為常見。且大多為無意識模仿行為?!笆巢谎?、寢不語”是我較注重的傳統文化,一直以來我都是這樣教誨孩子的??墒请S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發現孩子的用餐習慣越來越不好,總是吃幾口就找各種話題跟我聊,我不理會,繼續進餐。誰知孩子還是不依不饒,我放下筷子,嚴肅地對她說:“食不言、寢不語,媽媽不是跟你說過了,吃飯的時候不說話,你這樣影響到我吃飯了?!薄翱墒?,剛才你不也跟爸爸說話了嗎?”是啊,要求孩子的同時,我們做到了嗎?為此我們一起制定規則,在飯桌上不講話、不玩手機。漸漸地孩子飯桌上愛講話這個毛病也改掉了。可見,家庭教育中家風通過模仿行為得以傳承,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要注重自己的行為規范,以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教育幼兒。
第二,培養小主人翁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隨著孩子長大,她的自我意識、社會交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她的人生觀也在不停地受到影響。第一次的大掃除中,我們預先做好規劃,每個人都領取自己的任務。孩子顯得很興奮,干勁十足。積極地爭著要拖地:“媽媽媽媽,我來幫你拖地吧!”我有點反應不過來,怎么會是幫我呢?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說,于是我私下跟孩子的爸爸聊了聊。爸爸沒說什么,抱起孩子:“我來負責清洗大門和圍墻。家是我們共同擁有的,寶貝那么積極愛我們家,爭著勞動,我也要。這不是在幫媽媽的幫,而是在做我們該做的事?!焙⒆与m有些懵懂,卻用力地點了點頭。
3.堅守原則,讓愛不再盲目。
愛是一種傳承,父母愛著我們,我們愛著下一代。因為愛,我們總希望孩子能更好一點;因為愛,我們不愿孩子受到一點傷害;也因為愛,我們包容著孩子的小缺點。日前,一件小事提醒了我。
孩子都愛甜,我的孩子也不例外。所有的甜食來者不拒,可是吃多了又上火、咳嗽。吃完午餐后,我履行了昨晚的承諾:給她一顆糖。孩子小心翼翼地打開,美滋滋的放入嘴中。不一會兒,糖就吃完了,可是還是不過癮。孩子可憐巴巴地向我再要糖吃,我反復拒絕。說到最后,孩子說:“媽媽,你不是最愛我了嗎?你再給我一顆嘛?”孩子的話很是誘惑,思來想去我對孩子說:“媽媽是愛你。可是愛你不能害你啊,昨晚我們說好的,只給一顆糖。而且吃多了糖是會生病的。”孩子聽完沒再耍賴,而是抱了抱我:“媽媽,我也愛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我們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風的傳承。在良好的家風傳承中提升家庭教育質量,使孩子快樂成長,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Z],20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