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摘要:初中生物是初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教師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趣味性,在課堂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各種各樣的生物現象,教師要增加課堂的討論環節,增加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教師還要聯系生活實際,將生物教學和生產、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下面,我從“一、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二、增加課堂討論,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三、生物教學和實際聯系,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三個方面入手,就初中生物教學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教學方法及策略
目前,初中生物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初中生物教學仍然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比較被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課堂中學生探究和討論的環節比較少。針對這些問題,我結合自身的初中生物教學實踐,就初中生物有效的教學方法及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初中生物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運用多媒體教學比較直觀、形象,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知識,把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有助于打造高效的生物課堂,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物知識。
例如,在講《第2節 生物的進化》這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了生物的進化過程,我向學生展示了前寒武紀生物、早古生代生物、晚古生代生物、中生代生物的一些圖片,學生觀察圖片掌握生物進化的基本進程,從而得出生物進化的總趨勢為: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提高了學生了解生物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增加課堂討論,學生之間相互交流
初中生物教學要增加課堂中學生之間的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掌握生物知識。教師可以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增加學生對所學問題的思考。課堂討論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教師要在課堂中營造討論的氛圍,使學生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例如,在講《第4節 動物的主要類群》這節課時,我出示了魚類的圖片,并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進行小組討論:魚類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魚類和人類的主要關系是怎樣的?學生觀察圖片,小組成員集思廣益,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魚類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有的學生說:魚類是卵生生物,表面覆蓋著魚片。有的學生說:魚類和人類的關系密切,首先魚類可以供人類食用,還可以提供工業原料,有的魚類具有觀賞價值。我出示兩棲類動物的圖片,比如青蛙、蟾蜍等兩棲類動物的圖片,我使學生小組討論并總結兩棲類動物的主要特征,經過小組討論,學生總結出:兩棲類動物的幼體生活在水中,它門的體溫不恒定,變態發育,是卵生生物,它們的皮膚裸露,便于呼吸。我又提問學生:兩棲類動物和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學生小組討論并給出了回答:兩棲類動物可以消滅農田里的害蟲,它們可以作為藥用,還可以食用。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便于學生理解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動力。
三、生物教學和實際聯系,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要將生物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生物和生活是緊密相關的,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通過生活實例進行導入,可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知識。教師運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講解生物知識,并將生物知識呈現在課堂中。
例如,在講《人口增長與計劃生育》這節課時,我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什么問題?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會造成交通擁堵、人均資源的占有量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升學就業變得困難、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等等。聯系生活實際便于學生理解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的問題,我又提問學生:為了防止人口過多過快的增長,我國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學生通過預習得出我國采取了計劃生育的措施,通過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方式來減慢人口增長的速度。
例如,在講《發酵技術》這節課時,我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我舉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在做饅頭時,常常用溫水和面,并在面團中加入酵母菌,一段時間后,面團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提問學生生活中的發酵食品有哪些?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從生活出發了解發酵技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增強生物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課堂討論、聯系生活實際等多種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生物教師還要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搜集生活中與生物相關的素材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風德.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程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190.
[2]馮周娣.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成才之路,201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