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
摘 要: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數學教學在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儲備、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與綜合素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與影響。但由于落后教學觀念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普遍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習興致不高,整個小學數學課堂也因此而呈現低效、無效的狀態,從而影響了數學學科功能的發揮和學生的發展。對此,本文將從創設自主探究教學情境、注重融入生活元素、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空間三個方面出發,分析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方法;策略
課堂一直以來都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陣地。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素養的發展提升。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課堂逐漸承擔起了更加重要的職責和使命,構建高效課堂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核心目標和重要人物。所以說,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順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趨勢,牢牢把握新課改的本質與核心,以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為基礎,以現實學情為出發點,探索科學、高效、創新的教學方法, 順利打造與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創設自主探究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被動接受和機械記憶下往往是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的,只有在興趣的引導下展開自主探究,才能深入理解知識本質內容。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改善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利用課堂提問來積極創設自主探究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思考動機,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對問題展開分析、思考、推理、論證與探究,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授《倍數與因數》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們的探究意識,上課后,筆者先為學生們給予了自學的空間,讓學生們熟悉本節課程所要學習的內容。待學生們自學時間結束后,筆者再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自主探究,問題如下:在算式9×5=45中,數字“5、9”和數字“45”為什么關系?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對問題進行思考,經過學生們的分析,很快便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自主探究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
數學知識本質上是對生活中各種數量關系、空間、位置關系的抽象,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只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體驗數學的價值,才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從現實生活出發,積極搜集各種與學生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并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還原和創設現實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入其中,促使學生感受數學 知識無處不在,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進而推動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分數的加減法》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們融入了生活元素。小李的媽媽新買了一袋大米,第一個星期吃了總數量的1/3,第二個星期吃了總數量的2/5,那么這袋大米還剩下多少?通過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們的探究動機立即被調動了起來,開始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
三、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空間,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小組合作是學生學習的有效方式,能夠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打破學生之間原本的個體競爭關系,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部展開溝通、討論、交流與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實現思維互補、資源共享,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與互幫互助,從而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圖形的面積(二)》這部分知識時,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筆者為學生們組織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首先,筆者對學生們進行分組,每個小組6人,小組成員劃分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如下: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為21厘米,高是底的2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多少?任務下發后,各個小組立即對任務展開討論。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筆者給予了學生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們充分發揮討論交流的效果。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空間,有效活躍了課堂教學的氛圍。
總而言之,打造高效課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所以,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地轉換思想觀念,全面深入地展開思考、分析、探索與總結,運用創設自主探究教學情境、注重融入生活元素、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空間等方法和策略,來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進、優化與革新,最終實現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彰顯出數學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培學.淺析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8(30):35-36.
[2]胡娟.淺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7):16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