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凱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上海大學經管類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存在的問題,探究“導學關系”融入經管類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價值,并結合經管類研究生思想特點,提出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合理建構的路徑。
關鍵詞:導學關系 ?經管類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繼本科教育之后接受更為專業學習的較高層次教育類型, “導學關系”是研究生教育與本專科教育最大的區別。 “導學關系”是導師指導研究生完成課程學習、課題研究、學位論文,并在此過程中引導研究生正確做學問、做人的一種教學關系。良好的導學關系是研究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挖掘拓展研究生潛能、培養拔尖人才的重要手段。
經濟類與管理類專業研究生由于受其專業影響,有時過分追求用最短時間獲得最大效益,在導學關系的塑造和培養中容易注重經濟性甚至異化為功利性。了解經管理研究生導學關系的現狀和問題,并基于此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變路徑,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經管類研究生個體成長成才迫切需要解決的需求。鑒于此,本文以上海大學經管類研究生為對象,對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進行探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化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深入訪談部分,主要訪談了部分經管類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導師和碩士研究生。本研究正式問卷面向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圖書情報檔案系、悉尼工商學院研究生發放,共發放問卷400份,有效回收361份,有效率為90.25%,具有統計意義。被調查的400名研究生中,男生91人,占25.21%,女生270人,占74.79%;研究生一年級147人占40.72%,研究生二年級116人占32.13%,研究生三年級78人占21;6%,博士低年級13 人占 3.6%,博士高年級7 人占 1.94%;中共黨員187人,占51.8%,共青團員162人,占44.88%,群眾12人,占3.32%;經濟類專業學生191人,占52.9%,管理類專業學生170人,47.1%;推薦免試入學163 人占45.15%,應屆考入(含二戰)180 人占49.86%,工作后考入 18 人占4.99%;985 高校生源6 人占 1.66%,非 985 的 211 高校生源96 人占26.59%,其他高校生源259 人占71.75%。
個別訪談對象20人,研究生輔導員 5 人,研究生導師 5 人,經濟類專業研究生5人,管理類研究生5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11人;被訪研究生中,一年級5人,二年級3人,博士 2 人。
三、結果與分析
根據研究過程中的調查發現,73.41%的經管類研究生與導師關系融洽,23.27%關系平淡,2.77%關系緊張,0.55%關系敵對。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總體較為和諧,極少數研究生與導師關系出現緊張或敵對。在與導師處于緊張或敵對狀態的研究生中,“導師不愿意和我談論那些對我至關重要的事”和“導師似乎總因忙不完的瑣事無暇見我”是主要的原因所在。
盡管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總體和諧,但本研究在實際調查中卻發現導學關系互動中存在著難以忽視的問題:
1、師生互選過程中忽視“導學關系”匹配度
根據對研究生選擇導師考慮因素的問卷調查,78.57%的學生首先考慮導師的學生水平,60.66%的學生首選導師的性格,首要考慮導師科研領域和導師風評的學生占比分別為58.17%和49.58%,而只有30%左右的學生會首先考慮導師的指導方式和導師的資源。而受訪導師則非常青睞專業基礎好、學習主動性較高的學生,部分導師會看重學生的畢業院校、是否推免等。
調查和訪談的結果顯示,師生互選過程中較少會考慮到指導方式與學習方式的匹配問題。而在現實互選過程中,由于師生了解渠道相對狹窄、缺乏對師生匹配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師生互選外部監督欠缺等原因,更是很難實現師生的相互了解從而提高“導學關系”匹配度。
2、“導學關系”中導師與研究生需求目標不一致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就研究生的學習目標而言,68.14%的研究生讀研是為了更好的就業,20.22%的學生是為了學術深造,7.2%是為了拿到文憑,而在研究生論文發表方面,58.73%的研究生沒有文章發表,發表 1-2 篇的占比36.84%,3-5 篇的僅占4.43%,研究生科研發表總體數量偏低。
就導師的指導目標而言,70.36%的研究生反饋導師有給出明確的指導目標,129.64%反饋沒有或者不明確。而給出明確要求的導師,其對論文寫作與發表的要求占91.73%。對科研課題的要求占62.2%,對實踐鍛煉、就業和學生活動的要求占比僅為25.59%、13.89%和7.87%。可見導師對研究生的要求主要集中于學術領域。
總體而言,結合問卷和訪談,經管類研究生可以在大方向上分為就業導向型、文憑導向型、學術導向型,就業導向和文憑導向的學生對導師高標準的學術要求不滿,而學術導向的學生則對導師無法提供充足的科研訓練和資源不滿。
3、導學互動有效性偏低
導學互動的有效性偏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導學分離的現象,根據問卷調查的反饋,41%的研究生與導師的見面頻率為一周1次,兩周1次的為20.78%,一月 1 次占比17.73%,半年一次占比10.08%,也就是說,高達50%左右的研究生與導師的見面頻率比較低。而就導師的指導量而言,一般的指導和反饋、較少的指導、沒有指導占比43.21%、10.25%、1.66%。在學生對導師指導的期待方面,69.81%的學生要求更多的指導和反饋,由此可見,目前師生導學互動的頻率和頻次均較低,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其次,導師指導的針對性欠缺,調查數據顯示導師側重研究方法指導占比61.5%,寫作技巧占比32.13%,論文思路框架67.04%,專業知識和人生規劃占比分別為39.34%和36.29%。而就學生的需求而言,研究方法指導占比63.71%,寫作技巧占比44.04%,論文思路框架53.46%,專業知識和人生規劃占比分別為45.98%和47.37%。可見學生對導師指導的需求和導師給到的指導匹配度一般,反映出導師指導的針對性欠缺。在對導師指導針對性的反饋中,21.05%的研究生選擇了“沒有”,也側面印證了這一結論。
其三,導師指導的有效性欠佳。問卷調查顯示,52.91%的學生認為接受導師指導后,自己的問題只是“部分解決”,而針對導師指導效果的調查中,33.24%的學生認為導師的指導效果“一般”。
四、對策與建議
“師生良好的交往、指導或合作研究關系是研究生質量的基本保證”,師生關系的疏離和破裂,是導致學生學業失敗和學校教育危機的主要原因。積極的師生關系具有保護功能,能使學生更具生活適應性和抗壓性,同時還具有預見功能,能預見學生求學時期的社會、行為和學業結果,并能預示成年期的求職、生活和社會經濟地位發展情況。
2018年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對于研究生導師的素質要求、崗位職責以及激勵評價機制進行了規范,《意見》指出,要落實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要求。無論從導學關系本身對學生發展和導師科研的意義而言,還是從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站位的角度來說,構建和諧有序的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對于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都具有深遠影響。結合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的調研結果,充分吸納《意見》要求,本研究構建合理的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提出如下建議:
1、優化研究生培養機制
根據經管類研究生導學關系的調查結果,由于存在著師生互選過程中忽視“導學關系”匹配度、師生需求目標不一致等情況,在招生、培養、畢業就業的閉環中,應該將導學關系的因素充分考慮在內。特別是考慮到經管類研究生“經濟性”和“職業化”的特點,應該在研究生選拔與匹配、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與監督方面做出優化。首先,在研究生選拔于匹配過程中,應當依據雙向選擇,擇優錄取的原則,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研究生選拔考評體系,在學生意愿、導師需求和學校要求等方面達到科學合理的匹配,;其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與監督方面,應當綜合考慮研究生所在年級、培養方式的不同,尊重研究生的學術興趣與個人發展,對適合從事學術研究或者適合直接就業的研究生根據個人特點進行相應培養方式的匹配與調整,賦予研究生更多選擇權。
2、強化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加強新任導師培訓
學術研究是研究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研究生導師個人的科研業務素質和學術水平精湛,保證研究生導師的“嚴進入”,導師還應該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達到一定的師德師風要求,導師有義務在塑造研究生社會責任感、道德感和創新意識方面貢獻力量。同時,在強化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導師還應當與研究生一道,以過來人的身份,為研究生心理健康何職業發展提供適當的關心與建議,這一點對于“經濟性”凸顯的經管類研究生尤為重要。
而對于新任導師而言,加強對新任導師的責任教育,使其明確導學關系中的崗位職責和思政教育責任,推進權責統一,對于導學關系的優化意義重大。
3、提升研究生主體意識,鼓勵研究生加強實踐創新能力
導學關系是導師與研究生的雙向互動過程,在強調導師立德樹人的同時如何加強對研究生群體本身的關切亦非常重要。作為導學關系互動的當事人,研究生本身應該進一步加強學習和與導師互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調節與適應與導師之間的關系,減少對導師的被動依賴,加強自我管理能力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拓展自身的科研學術視野,以加強實踐為理念,努力推動導學關系和諧狀態下的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涂艷國,吳河江. 自由教育視野下研究生教育的導學關系重構——基于人文學科領域的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No.46(4):23-27.
劉燕, 劉博涵. 研究生導學關系優化研究[J]. 高教探索, 2018, No.184(08):32-36.
萇慶輝, 閆廣芬. 擴招后影響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主體因素——對生源、生師比、師生關系的考察[J]. 現代大學教育, 2010(5):49-52.
Anderson,D. H. ,et al. Using Dialogue Journals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11,45 ( 2 ) : 269 - 287.
徐水晶, 龍耀. 中國研究生教育中導師與研究生關系問題研究[J]. 現代大學教育, 2016(5):80-87.
王文文, 郭寧, 王揚. 碩士研究生導學關系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 48(0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