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活動,是教師結合學生有關方面生活的經驗和知識背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的形成多樣、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它與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不同,也不是課堂上教師的直接講授,而是重在實踐。筆者認為,有效的實踐活動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與家長的積極性。本文以“人民幣兌換”為例,淺談實踐活動在實際教學中的意義,以期提高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效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關鍵詞:實踐活動;人民幣兌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增加學生的基本經驗,經驗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經驗的機會[1]。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給學生建構經驗搭創設了很好的平臺,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注重綜合與實踐。高年級段的更重在綜合,注重數學與其他學科、數學與實際生活、數學內部知識間的聯系和綜合應用。而低年段特別是一年級,我認為更應注重學生的實踐,關注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全過程參與,關注學生的腦、口、手等方面。一年級“人民幣”比較抽象,“人民幣兌換”更是難掌握。加上學生生活中見人民幣的機會不多,學了人民幣的兌換,但缺少實際的綜合運用,特別是人民幣兌換、付款。因此,在完成教材教學內容之后,筆者設計了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了“小小商店”及系列小店如“1元店”“10元店”,還有課外“跟爸爸媽媽去購物”活動,鼓勵學生及家長一起參與學校開展的大型“跳蚤義賣市場”等活動,讓學生不斷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提升,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一、感受直觀,豐富表象。
兒童的認知是直觀的、感性的。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直觀形象的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表象的多樣性與視覺感知有非常直接的關聯,小學生更喜歡借助表象去認識事物,豐富客觀事物的表象。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大多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人民幣是陌生的,認為人民幣是抽象的。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數學的抽象性。例如:
“跳蚤義賣市場”活動中,因為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甚至有些孩子沒有見過錢,不認識人民幣,更不知道人民幣之間的兌換關系,不懂付錢和找零錢等。活動的順利開展還得益于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和協助。但通過活動,孩子們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對人民幣有了感知。
“1元店”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學生知道用1元的東西可以買到相應的物品,付款方式有多種,只要付的錢正好夠1元就可以了。比如1張5角和5張1角,或者10張1角,也可以直接付1元。在之后的“10元店”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很好的體現,學生的發言很積極,內容也豐富多彩。甚至有學生不僅會用語言描述,還能通過“畫”人民幣的方法,把它表示出來。如在實踐活動課“人民幣兌換與付款”的學習單2中,學生的作品多彩多樣。
二、重在實踐,經歷過程。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重在“實踐”,強調“做中學”,經歷“過程”。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引發更深層次的數學思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2]。
在“實踐”中學習“人民幣的兌換”
兒童對人民幣的認識和兌換的理解都離不開直觀實物的支撐,讓學生在真實的購物場景里,學習人民幣的兌換。實踐見真知,“實踐”中學習人民幣兌換的方法。
感受人民幣的作用。一年級的孩子們第一次大規模的認識人民幣是在學校舉行的跳蚤義賣市場,以班為單元,孩子們在家長們的協助下確定主題制作海報,商品標價和陳列,現場叫賣,零錢找補等一系列工作中,孩子們體驗了一把小小銷售員的癮。當然,孩子們還小,還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順利完成此次跳蚤義賣活動,但他們從這次“實踐”中感受到了人民幣的作用,那就是可以用來買賣東西。還知道要奉獻自己的愛心捐款去幫助困難的人。一些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已經自學知道了怎樣付款,如何找錢。
嘗試校內模擬購物。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好人民幣兌換,攻破重點,突破難點。在精心設計的“人民幣兌換與付款”活動課中,教師注重學生自主參與,重視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嘗試模擬購物。在“小小商店”中,學生扮演小買家或小售貨員,體驗買賣的樂趣。在小組內買賣活動中,孩子們輪流當店主,推銷自己的產品,其他孩子付錢(不找零)。在看、聽、說、想、動中,讓“人民幣兌換”真正深入孩子們的心。
體驗課外實際購物。學以致用,需要校內與課外相結合。由模擬購物到實際購物,讓孩子跟爸爸媽媽去購物,由孩子付款,檢驗孩子是否真正學會人民幣的兌換。跟爸爸媽媽去購物同時也拉進了孩子與父母的距離,是一項不錯的親子活動。當然,這里的購物我們不提倡鋪張浪費,建議買一些生活用品或學習文具。從小教育好孩子,不亂花錢,滲透愛護人民幣的德育教育。
在“實踐”中學習使用人民幣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在不斷更新換代。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出門都不用帶錢包了,僅憑一部手機,通過掃一掃就可以購物。人們感嘆:數千年前中國人發明了紙,如今又慢慢“消滅”了紙幣。恐怕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子孫后代都不會用紙幣了。因此,教會學生使用人民幣是有必要的。“小小商店”、“1元店”、“10元店”、“跟爸爸媽媽去購物”、“跳蚤義賣市場”等,無不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正確使用人民幣。
三、參與活動,積累經驗。
數學綜合實踐本質上是一種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廣泛參與實踐,學會溝通,積累活動經驗。“課標2011年版”也強調增加學生的基本經驗,經驗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獲得經驗的機會[1]。
在“活動”中提升能力
一年級的孩子都比較膽小、害羞、口頭表達能力不強。通過參與活動,參與討論交流,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口頭能力。“課標2011年版”清晰表達了“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觀點,要求學生通過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清晰表達和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并嘗試對別人的想法提出建議,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1]。跳蚤義賣、模擬購物、抱團(如合起來是10元的抱在一起)游戲等環節,給孩子們提供了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大家一起玩,玩中學,學中思,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了人民幣兌換的方法,還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活動”中積累經驗
學習數學,要會總結方法,積累經驗,提升能力。通過“寫”的方式也是自我提升的好方法,讓學生在反思中進一步提升自己,將學習和成長不斷延伸。活動后要求學生把在活動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得寫成一篇數學小日記,幫助學生回顧人民幣兌換的過程,總結經驗。及時組織好學生活動后交流展示,讓孩子們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福祿貝爾認為,兒童天性的核心是自我活動,教育就是要促進兒童在活動中自然成長[3]。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開展教育行為,順應了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小小商店”、“1元店”、“10元店”、“跟爸爸媽媽去購物”、“跳蚤義賣市場”等實踐活動,讓學生不斷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提升,也為以后學習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師教學用書》[G].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黃偉星 殷英.基于數學核心素養 開展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J].小學數學教師,2019年第1期
作者簡介:黃麗金,1987年1月,女,廣西南寧人,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普羅旺斯小學,職稱: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