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斌
摘 要:高中數學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學好高中數學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還能幫助學生考上理想的大學。高中數學已經具備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如果不能掌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就很難真正學好數學。新課改要求教育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的機會,因此,高中數學教學中解決學困生的問題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數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因材施教;高中數學;數學教學;學困生轉化
高中數學新課標指出老師在教學中要重點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及時采取措施讓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改進其學習方式,幫助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最終達到教學效果。新課標提出的要求為老師的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學困生的信心。因此,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創新教學觀念,對學困生給與更多的關注,有針對性的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有效落實,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果。
一、從實際教學著手,提高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眾所周知,學生在學習中,最好的導師就是興趣。學困生會因為經常失敗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導致學生在偏離的軌道上越走越遠。因此,數學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可以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機會,讓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感受自己的能力[1]。老師要加強對新知識的重視,對學生進行測驗時,要選擇難度適中的題目,保證所有學生都能獨立完成,獲得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個人進步也是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重要方法,老師要鼓勵學生和自身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增長信心。
例如,學習空間幾何體中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眾所周知,空間幾何是高中數學非常重要的內容,知識點比較抽象,具有很大的難度,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經常提不起興趣,尤其是學困生,更是缺少學習的欲望。因此,老師講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找幾個簡單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信心,學生充滿信心就可以更加專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
二、加強課后輔導,提升學困生的數學成績
受到自身條件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學困生的數學成績排在班級倒數。老師就算改變教學方式、降低教學難度,也不能保證學困生跟得上教學的進度。因此,老師不僅要在課上增加對學困生的關注度,還要利用課外輔導,提升學困生的數學成績。課外輔導既能實現課堂教學的再現,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學習新知識之前,老師要輔導學困生進行預習,了解新知識中涉及的舊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中所用到的知識,保證其能夠和其他學生一起學習[2]。課后作業批改時,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同一個錯誤不能出現兩次。還有,課后輔導過程中,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建學生互助小組,要求學習優秀的學生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彌補知識中的漏洞,提升其成績。與此同時,優生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實現進步和提高。
例如,學習完三角恒等變換這節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組建學習互助小組。每兩個學生一組,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困生解答,對于不能解答的問題要重點講解,保證學困生能夠掌握。提出的問題必須包括三角恒等變換的全部知識點,提完問題之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要出幾道針對性強的題目,讓學困生計算,直到計算方法和結果全部正確為止。這種方法可以加強學困生對三角恒等變換這節知識的理解,實現對知識的鞏固,提升其學習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成績優異的學生得到提高。
三、因材施教,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差別。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對所有學生都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數學成績稍差的學生來說,老師要降低教學要求,主要讓其掌握基礎知識。課堂中,老師要提出一些基礎性問題,增強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同時,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老師也要準備不同難度的題,讓學生有選擇地做。學困生做基礎題,然后慢慢增加難度,實現學困生的逐步提高。
例如,學習函數的性質時,老師只需要讓學困生了解函數單調性以及奇偶性的概念以及判定方法就可以了。相應的,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要給學困生布置簡單的基礎題,夯實基礎,然后慢慢提高難度,實現穩步提高。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學困生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的反復教育。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不斷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不斷增強學生信心,提高學困生的數學成績,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萍.如何轉化高中數學學困生[J].商情,2016,(36):147-147.
[2]楊桃菊.如何轉化高中數學學困生[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01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