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木
摘 要: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核心素養的文件,可以有效說明核心素養在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性。核心素養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階段,學生已經經歷了基礎數學的學習,培養學生較高的數學核心素養,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積極的影響。本文主要基于高中數學教學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養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也是教育部門對教育教學考察的關鍵。數學核心素養是一種個人能力,學生具備較高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辯證地看待面對的各種數學問題,然后邏輯清晰地思考解決措施,通過恰當的解題方法,得出正確的答案,這種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對學生靈活地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有積極的意義。關于數學核心素養內涵的界定,我國主要以“要素說”和“層次說”為主,但不管是哪一種界定都充分表達了核心素養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三種有效策略,分別為:注重啟發,促進思考;組織探究,自主學習;情境教學,激發興趣,下文將逐一展開闡述。
一、注重啟發,促進思考
數學學科以邏輯性和抽象性為主要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定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啟發教學法,啟發教學旨在通過問題或道理啟發學生了解和懂得,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問題啟發,使學生在思考中鍛煉思維能力,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比如:在執教《函數的最值》這節課時,筆者沒有采取傳統的授課方式,直接按照教材為學生講解最值的概念,而是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函數y=-x和函數y=-|x|的圖像,并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圖像有何共同點,由此使學生發現這兩個函數圖像都有一個最高點,而這個最高點就是函數在定義域上的最大值。之后,再安排學生自主歸納函數最大值的定義。這樣做有效地改善了傳統教學教師灌輸的現狀,讓學生在思考中得到啟發,明確數學知識的內涵。
二、組織探究,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讓學生“會學”,這比教學生“學會”更加重要。另外,高中生有了小學和初中做基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對此教師應該學會放手,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從而獲得更多的數學課堂體驗和感悟,這對于學生形成較高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比如,《集合》是高中入學的第一節內容,知識相對基礎、簡單,在執教這節課之前,筆者首先根據學生的入學學習情況,將學生合理地分為了四人一組的多個小組,每個小組確保有一位優等生,兩位中等生和一位成績稍差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為每個小組發了一份導學案,要求學生按照導學案自主學習,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然后,在一段時間后,安排各小組到講臺進行討論成果陳述,陳述的同學最好有合理的分工,每位同學負責一部分,不能只安排一人作為代表。陳述后,筆者和其他小組的成員會從學生陳述的效果、對重難點的把握、例子的列舉等方面進行評價,幫助每個小組知不足,從而充分地掌握教學內容,獲得良好的課堂體驗。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自然會得到大的提升。
三、情境教學,激發興趣
趣味化的課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方面,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對數學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其中包括數學的發展史、數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數學家的品質及成果等等,這樣更有利于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進行學科專業拓展,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比如,在學習《對數》這節課時,由于學生總是反應對數知識很復雜,不會計算。為了改善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學習對數知識的積極性,筆者為學生講述了納皮爾發明對數的故事,并為學生舉例介紹了對數可以將復雜的乘法和除法轉化為簡單的加法和減法的巨大優勢,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會發現對數的神奇之處,以及其對問題簡單化的作用,這樣自然會引起學生學習對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對數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數學的核心素養與傳統的數學教學存在著非常大的區別,傳統數學教育注重知識技能,但掌握知識技能并不代表學生具備數學能力,而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具備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這樣才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對完善學生的知識能力與品性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姚麗麗.注重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154.
[2]王蕾.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淺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