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沛
摘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下,需要創新精準扶貧機制。農村電商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推進鄉村振興、帶動農民就業和脫貧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開辟了新路徑。本文首先分析了鄉村振興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機遇與挑戰,進而將互聯網與電商發展的優勢與農村精準扶貧相結合,探索了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可行新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 精準扶貧 農村電商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對“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戰蜀。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要在互聯網時代擴大電子商務的廣度和深度,發揮其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以便進一步挖掘農村及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
二、鄉村振興下精準扶貧的機遇與挑戰
(一)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機遇
1.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實施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結構創新、農村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了政策保障,極大地改善了農村電商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內在要求,為實現精準扶貧提供了一大助力。此外,電子商務領域首部法律《電子商務法》的出臺,對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村網購市場快速增長。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農村網民規模達2.22億,占整體網民的26.7%,較2017年底增加1291萬人,增長率為6.2%;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8.4%,較2017年底提升3.0百分點。此外,商務部2017年底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2488.8億元,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全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絡零售額1207.9億元,高出農村增速13個百分點。
(二)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挑戰
1.農村電商精準扶貧人才短缺
農村貧困地區大多位于偏遠山區,人民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故缺乏具有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網絡應用能力的人才。此外,有一定能力和學歷的青壯年紛紛從農村轉向城市,大部分青壯年也選擇進城務工、求學、工作,其余留在農村的具有消費能力的農戶缺乏互聯網思維,對電商平臺的認可和接受度比較低,他們只是依賴政府幫扶,缺乏主體意識。
2.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基礎設施不完善
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在扶貧過程中存在扶貧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網絡通信設施覆蓋率較低、物流配送服務落后等方面。農村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家庭收入普遍較低,民眾使用互聯網的意愿較低,使得落后山區的網絡覆蓋率和使用率普遍較低,這制約了農村電商扶貧工作的開展。此外,由于地形地勢原因,西部貧困山區的快遞網點分布較為分散,物流設施不完善。
3.農村電商發展中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
農村貧困地區優質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受條件限制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和銷售。同時,農戶大多采取自耕方式進行生產,生產較為分散、成本較高,且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和社會知名度,為當地農村電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我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新路徑
(一)擴大電商教育投資加強電商人才建設
貧困地區政府可以加大電商教育投資,與相關技術院校合作,建設電子商務實踐基地以加快當地人才培養。同時,可舉辦講座等公益活動,宣傳、介紹電商及互聯網知識,吸引民眾興趣,增長其知識基礎。此外,政府可引進外部高端電商經營管理人才,借鑒他們對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建議。
(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動物流發展
貧困地區政府可以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寬帶網絡,同時,可適當降低民眾上網費用。在物流建設方面,對于運輸成本高的季節性時鮮,可發展冷鏈物流技術,實現線上銷售,遠距離配送。
(三)促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打造品牌營銷
隨著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對相關產品資源的整合,可以對農產品生產實施統一的標準,并進行集中銷售。同時,對農產品進行規模化培育,提升農產品價值,注重農業市場需求,借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電商平臺加強農業品牌效應,以此拓寬農產品銷路。
結語:
通過全文的論述可以發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精準扶貧帶來機遇與挑戰,因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下,可以通過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擴大電商人才規模,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打造品牌營銷來創新精準扶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