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增措姆
摘要: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教師要關注到教學過程和結果的有效性。關注到教學過程,主要觀察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生如果對課程內容設計興趣比較高漲,他們的參與度會更高,在全程的學習中,情緒也會更加高漲。音樂教學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是非常重要的途徑。在小學階段,學生可以學到很多專業的音樂知識,提升專業的音樂水平。我們音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大好機會,改善我們的教學,構建新的音樂課堂。
關鍵詞:小學音樂;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提高;
引言:
法國文豪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這句話充分肯定了音樂教育在促進人類發展的重要地位。的確,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在美妙的樂曲中受到藝術陶冶,從而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對美的鑒賞能力。可惜的是,在很多小學,音樂教育幾乎完全讓步于文化科教學,成為了可有可無的點綴,無論是教學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效果的評定,都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在這個背景下,探討提升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一、備課時要強化目標意識
(一)課程總目標及階段性目標學科課程標準是指導我們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以《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總目標及階段性目標為依據,熟悉課程總目標,對階段目標有較為清晰的認識,牢記課標的課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思考,使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有章可循。
(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作為一名任課教師,必須明確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所要達到的知識、能力、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目標,這樣才能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預設。這種預設必須是適合學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的,在預設目標的基礎上還要有生成目標的形成,而這些預設目標能否落實和最終形成備課是關鍵所在。
(三)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容特點教師必須熟知所用教材的編排特點、知識重點和難點,并參考其他版本教材,對教材進行全面整合與分析,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合理,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小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主體價值要充分地體現出來,他們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出來,這樣他們在音樂的課堂上才能有更多主動的思考和體驗。有效性的高低與學生的參與程度有著直接的聯系。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認真學習,主動學習,專注學習,同樣的教學內容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收獲感。音樂課堂上學生是中心,是焦點,教師的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偏好,學生越喜歡,他們的參與度也會越高。教師可以根據時節的變化,根據季節氣候等的變化,選擇一些合適的音樂作品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學生對于音樂作品欣賞得越多,結合一些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進行欣賞,他們在音樂鑒賞能力方面就會有一定的提升。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尤其在鑒賞課中,學生的感受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通過語言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要求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感,給了學生更多參與的機會,而且也能夠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到音樂作品本身所蘊藏著的情感和思想內涵。教師在選擇音樂作品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人生經驗,如果他們有過相關的經驗,這樣的音樂作品就能夠打動學生的內心。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親情友情的體驗還是比較深刻的,所以,教師在選擇音樂作品的時候,可以重點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選擇。
三、上課時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來,因此,課堂結構的優化與否,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筆者認為,判斷一堂課的教學結構是否優化,關鍵要看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和最終接受的程度。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協調發展,這才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教師要主動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他們主動參與、經歷、深入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去。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過的時候,知識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當孩子們被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所吸引,愿意投身其中、積極參與,并樂于表演與創造時,音樂便真正走進了他們的內心,觸及到了他們的精神世界。所以,音樂課堂不應該僅僅是傳授音樂知識的課堂,而應該成為讓音樂散發出無窮魅力的課堂。學生樂在其中,沉浸其中,音樂便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它的美育功能,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
四、教師應努力打造其個人魅力
學生們喜歡一堂課,往往是從喜歡教這堂課的老師開始的。的確如此,一個有人格魅力和教學風格的老師就像一塊強大的磁鐵,無時無刻不吸引著孩子的注意。不少人會將音樂老師簡單理解成教唱歌的。其實,在課堂上,音樂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兩首歌曲,還有豐富的音樂知識、美妙的韻律感、高尚優雅的生活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因此,作為一名老師,特別是一名音樂老師,擁有優雅的儀態、悅耳的聲音、豐富的情感、和藹可親的笑容以及淵博的音樂知識十分重要。這樣的音樂老師才能在課堂上充分地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從而收獲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育與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人對人的教育,而人都是有情感的。早在戰國后期著成的《學記》中就有了“親其師,信其道”的說法。所以,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要懂得去愛學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讓他們愿意聽從老師的教誨,愿意跟隨老師的步伐,最終成為人類優秀文化的追隨者和繼承者。
總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的目標,從素質教育思想的理念出發,考慮學生的綜合成長需要,將教學目標從情感、知識、技能幾個方面加以明確,讓目標更好地指導教學設計,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的過程。教師在音樂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情緒感受,要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越專注,投入性越強,他們在音樂課堂上的收獲也越多,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會相應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小學音樂學生高效學習的對策分析[J]. 程媛. ?學周刊. 2017(33)
[2]激勵性原則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運用[J]. 徐曉娟. ?黃河之聲. 2018(21)
[3]小學音樂唱歌教學研究[J]. 馬志祥. ?當代音樂.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