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丹
摘 要:小學生學習觀念尚不成熟,其學習態度很容易被興趣所左右。而數學是一門較為枯燥和復雜的學科,學生很難主動投入學習。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喜好,合理滲透故事、動畫、生活、游戲等趣味元素。以中和數學知識的枯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強化教學效果,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元素;高效課堂;滲透
數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復雜性,再加上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死板嚴肅,加重了課堂沉悶的氛圍。從而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了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數學教學方法也要不斷改進和創新,這樣才能適應新的教學環境,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要深入分析教學內容,了解小學生的特點,爭取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趣味元素。以凸顯數學的親切有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構建趣味型高效課堂,從而更好地實現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
1.創設故事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情境就是一種氛圍,所謂情境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語言描述、組織活動、多媒體展示等手段來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其在情境的感染下提高學習效率。而考慮到故事對學生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學生也更愿意投入到對故事情節的思考之中。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故事情境。爭取將知識合理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并讓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積極投入課堂思考和學習。從而通過故事啟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提高其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噸的認識》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噸”與“千克”的關系,我便為學生創設如下故事情境:“小馬去集市上買大米,去時要經過一座木橋,橋上寫著‘限重1噸’。回來時小馬背著5袋大米,每袋重200千克;這時它犯了難,不知道自己能否平安到達對岸。同學們能辦幫它算一算嗎?”學生很容易被故事吸引住,開始計算大米的總重量,接著一個問題就呈現出來:“1000千克跟1噸誰輕誰重?”這時學生便主動打開課本,學習噸和千克的換算,并得出小馬身上的大米正好重一噸。而后,當一名學生提出可以平安過橋時,另一名學生提出應該把小馬自身的重量算上。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故事元素,是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的可行之法。
2.動畫演示教學,豐富直觀感受
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以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抽象能力有待發展。所以在學習一些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時,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和信心。而考慮小學生對動畫情有獨鐘,且動畫中生動的形象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動畫演示法。比如以動畫形式展示幾何圖形的形態和變化,或者用卡通形象來表示具體的數字等等。這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感受,同時也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雞兔同籠》這一問題時,很多學生無法理解計算過程,于是我便采取動畫演示教學法。首先我展示題目,然后將準備好的動畫視頻定格在第一幅畫面,即一個大籠子,里面裝著雞和兔。在和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提出使用“抬腿法”。接著,我開始播放動畫,籠子中的兔子和雞都抬起了兩只腿。然后我向學生提問:“這時候還剩下多少只腳?”學生寫出算式:94-35×2=24只。于是我接著問:“那么剩下的這些腳是誰的呢?”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發現雞全部“坐”在地上,而每只兔子都有兩只腿著地,于是很容易便計算出兔子的數量,進而推算出雞的數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雞兔同籠這一問題趣味橫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對這一問題產生更直觀的認識,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解題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聯系實際生活,促進學生理解
數學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購物、計算收支,大到修建房屋、設計平面圖,都需要用到數學知識。所以數學教學要貼合學生的生活,并引導學生利用數學優化生活。另外,相比于枯燥復雜的數學知識,學生對多姿多彩的生活圖景更富有探索的熱情,也更容易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知識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拉近學生和數學學科的距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同時幫助學生實現學有所用,升華數學教學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一課時,我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包含三角形的物品的圖片,比如:自行車、籃球架、衣服架等等。然后我向學生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包含三角形,你知道其中蘊含的數學道理嗎?”學生舉出一些例子,但對第二個問題無法做出回答。于是我便向學生展示一個松動的長方形的相框,然后在學生的注視下,在相框上斜著釘一根木條,這時學生便發現相框牢固了下來。然后我再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地方,學生很快便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結論。所以說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活元素,可以為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提供助力。
4.結合競技游戲,激發學習動力
游戲是小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游戲中,學生更愿意釋放熱情、發揮潛能。并且,小學生正處于爭強好勝的年紀,具有競技意義的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喜好適當結合競技游戲。爭取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并在競爭過程中認識到自身不足。從而使學生在興趣和好勝心的驅動下主動學習知識和技能,促進其數學綜合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倍的認識》一課時,因為涉及到數學計算,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于是在課堂訓練環節我便組織學生玩名為“看圖猜數”的競技類游戲。首先我將學生分組,每輪游戲由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參與。在游戲中,我操控鼠標,在屏幕上展示兩種物品的圖案,比如十個蘋果和五個香蕉,九只鴨子和三只小雞等等。然后讓參與游戲的學生迅速說出圖中的倍數關系,回答最快且正確的學生獲得一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表現得十分積極,紛紛主動參與游戲,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和計算能力,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滲透趣味元素,爭取利用趣味元素闡明數學知識或者活躍課堂氛圍。從而優化教學質量,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齊連穎.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構建[J].現代經濟信息,2018.
[2]葉蔚.芻議小學數學趣味課堂之創設[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