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順 劉建豐
摘 ?要:教育心理學指出,提問,是一種引發學生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種提升學生學習情感的有效方法。一節課四十五分鐘,而提問的時間一般占了課堂時間的很大一部分,那么一節課里提問的策略及有效性關系著整節課的成效。所以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就至關重要。在這里,本人結合課堂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策略探究
一、有效的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景,提問時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愿望,并形成持續的現場動機。為此教師課前要對課上提出的問題做精心設計,使提出的問題切合學生實際,有思考價值,有目的要求,有層次指向,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減少課上提問的隨意性,避免出現思維含量低下的“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假提問”。
例如,在學習“不等式的性質”時,教師首先出示三個小題,前兩個題目學生一望即知,可很快說出答案,此時,教師提出下面的問題:
你能直接得出不等式的解集嗎?
學生不能一下子看出答案,正在感到困惑之時,教師指出:我們要求這樣復雜的不等式,就需要對它進行變形,變成前面那種簡單的不等式。那么,怎樣對不等式進行變形呢?變形的依據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不等式的性質。
這段引入自然流暢,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心,又說明了新內容學習的必要性,可謂一舉兩得。
二、有效的課堂提問要根據學生的思維規律去設問
學生的思維過程是由直觀到抽象的,對知識簡單的復述,影響提問的思維含量。
例如,在《菱形的判定》教學中教師畫出圖形后,提問:
師:菱形的判定已學過哪幾種方法?
生:1.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2.四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師:兩種方法都可以嗎?證明邊相等有什么方法?
生:1.全等三角形的性質;2.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
師:選擇哪種方法更簡便?
學生思考并展開討論……
課堂的提問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難。問題太易,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使提問失去價值。數學課的提問既要符合課堂教學的需要,也要切合學生的實際,使提問能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思考的興趣。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加深知識理解、形成數學思想方法的生長點處設置疑問,使提問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課堂提問要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利于思維發展
提問要關注全體學生。提問內容設計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要富有層次性,不同的問題要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不僅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取頭腦中的相關信息,做出合理的整合與推理,分析和解決當前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深化。例如,在 “二次根式概念” 教學中的提問: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二次根式,你認為什么樣的式子是二次根式?你能寫出一個二次根式嗎?
多數學生都能舉手,學生在1黑板上寫出后,老師再問,能給同學們說說你的理由嗎?學生1答不上來,這時請其他同學幫助,學生2答定義,但缺條件 ≥0,這時老師自己寫了兩個式子:(一對、一錯,錯的是被開方數為負數),讓學生1判別(對的)并重述理由,學生2判別(錯的),兩人對知識的理解都得到提高,進而點出被開方數(或式)為非負數,復習過程完成。
這種問法指向多數學生,一般都能寫出(會識別)簡單二次根式(提升多數學生的信心),然后的追問、重述,使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都有收獲。由于是學生在寫、在交流,老師只是組織引導,提問既吸引了學生的目光(注意力),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和踴躍表現的情感,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創設了積極參與的氛圍。
總之,數學課堂是思維的世界,問題猶如點燃思維的火苗。一節優秀的數學課離不開精彩的提問,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有不斷優化提問的策略,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才能真正讓課堂提問發揮其應有的功效,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因提問而不斷閃耀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