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安
摘 要:本文中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有效性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比如,秩序意識、環保意識以及感恩意識等,將其內化為學生的自我約束力,規范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教師主要從角色扮演、社會實踐以及生活化教學三個角度,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些教師并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單向性地傳輸知識,忽視培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力和思考力,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嚴重消磨。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在轉變原有教學觀念的基礎上,應注重更新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
一、運用角色扮演法,培養學生的秩序意識
教師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充當相應的角色,構建學生感性認知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連接點,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選擇難易適度的內容,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授課,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來,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加深對秩序重要性的認知,運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本節內容的教學。教師簡要介紹教學的經過。首先,以境激情。在開課后,教師詢問學生:“你們平時是如何過馬路的?”小陳積極地舉手說:“只要馬路上沒有車,我都可以過。”小宇說:“其實有車也沒關系,只要我們人多,就可以過馬路。”教師詢問大家:“不遵守交通秩序,正確嗎?”大家露出疑惑的眼神。教師模擬生活中過馬路的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青年人、老人以及孩子等角色,而教師則扮演駕駛汽車的人。教師說:“我們可以模擬過馬路的情境,看看究竟會發生什么。大家記住自己的角色!”在模擬的過程中,教師有意開快車,并將車向行人開去,大家驚慌失措。在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詢問學生在此過程的體驗。小洛積極地舉手說:“我們遵守交通秩序,但是別人并不一定遵守交通秩序,假如大家都不遵守秩序,這個社會就會亂做一鍋粥。因而我會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交通秩序,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不危害他人的利益。”教師運用角色扮演法,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構成中,體會到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秩序意識。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環保能力
教師可以將社會實踐與道德與法治相融合,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環保的重要性,并提升自身的環保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實踐教學,規范學生的行動,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提升整體的環保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到社會中,進行垃圾分類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他們的環保能力。教師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執行。第一方面,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講授四種不同的垃圾,即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和普通垃圾,讓學生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第二方面,劃分小組。教師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意愿,對本班的學生進行分組。第三方面,開展實踐。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到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并講授相關的垃圾危害,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提升學生的環保能力。通過運用實踐活動,教師不僅讓學生樹立環保意識,而且增強他們的環保能力,獲得良好的環保教學效果。
三、進行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本文中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在于構建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生活情感的連接,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體驗中,品味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刻內涵,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促進學生品格的塑造。
例如,在講授《為父母分擔》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組織學生開展為父母洗一次腳的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說出整個經過,提升學生對父母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燕的回答。她說:“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打算為媽媽洗腳,她以為我是在開玩笑。但是,在我再三的堅持下,媽媽終于同意。在為媽媽洗腳的過程中,我發現媽媽的腳總是有意識向后躲閃,仔細觀察發現她的右腳腳趾上有一個水泡。我對媽媽的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方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讓學生通過具體的生活實踐,感知父母的不易,從而從思想上,理解父母,并在行為上,積極地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減輕父母的負擔,真正發揮道德與法治的育人作用,增強整體的教學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與他們認知相符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觸動學生情感和認知,在讓學生增強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基礎上,增強他們的自我約束力,提升學生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力,獲得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梁宇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
[2]譚麗君.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新校園(中旬).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