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結合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的思政教學實踐,分析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優勢,總結出思政教育和學科知識點的融合方法,在達成專業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使課程成為思程課體系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課程思政 網頁設計 思政課改革
韓愈《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高校教師,不但要傳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更要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對他們作出正確的引導。教書育人,德育為先。我們培養出的學生,首先應當遵循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才可能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可見高校思政建設不僅僅是輔導員或幾門思政課教師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員行動,統一目標,協同作戰,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在此政策指導下,在課程中全面引入思政教育已經成為共識,且正在有計劃、有層次地推進實施中。
一、《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簡介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深度發展,網絡作為工作、生活和學習的輔助工具,已成為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網頁是網絡信息重要的表現形式,廣泛應用于電子商務、新聞發布、個人展示等領域,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承載著傳播文化的功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之一。
通識課網頁設計與制作,主要面向藝術、新聞、旅游和信管學院的學生。課程以實踐應用為目標,培養學生制作網頁、建立網站的能力。以情境教學和項目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課程實踐性強,取材范圍廣,與新興網絡文化接觸面大,便于在實效性強的案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進思政內容。
二、課程引入思政的必要性與優勢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融合度不夠,甚至各行其事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自然科學類課程中進行政治教育的難度相對較大。但從課程的思政實踐來看,網頁設計與制作課有其明顯的必要性和優勢。
1.從通識課角度看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2]。通識類課程受眾廣泛,影響力相對較高,以此為根基打造思政教育平臺,能夠有效擴大影響范圍。通識類課程的課堂由多學科的學生組成,有利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辯論與反思,能深入發掘思想內涵。理不辯不明,充分學習和交流后形成的價值觀與信念,會更加堅定。
2.從應用課角度看
每一個學生個體,時刻都處于對世界的認識、探索和改造過程中,思政教育也需要在課上理論和課下實踐中同時進行。傳統的思政課往往被局限在理論教學的框架中,與實踐結合較為困難。應用類課程與社會實際需求結合緊密,對流行思潮和大眾審美敏感,經常從社會熱點中取材,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課上思政和課下思政,校內思政和校外思政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
3.從網絡類課程角度看
移動通訊的大量使用和資費的不斷下降,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很大沖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情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人數已達到8.02億,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習慣于網上搜索信息、網上閱讀、網上娛樂。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轉向線上。
與此同時,網絡暴力和垃圾信息時有出現,信息篩選與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網頁設計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凈化網絡內容,弘揚正能量。“學習強國”平臺的推廣與成功,也彰顯了網上思政的重要性。
三、課程設計與實施
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設計,需要在現有教學體系中進行整體規劃,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教學機制,避免單兵作戰,力量分散,內容重復。
1.加強教師思政
教師是實施學校教育的主體,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影響到思政教育效果。一方面,與思政課專職教師相比,其它專業的教師在思政理論方面基礎較弱,日常接受思政教育的機會較少。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對于有些政策方針或大眾輿情,可能了解得比教師更多,更早。為了樹立教師的權威性,保證教育的引導效果,學校有必要將政治教育常態化,全員化,全面提升教師的政治水平。
教師特有的工作性質和工作方式,給集中學習造成了一定困難,“學習公社”等網絡教育平臺和“學習強國”等手機APP,讓學習時間的碎片化成為可能,也為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提供了便利,是很好的繼續教育平臺。
2.確立教學目標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思政課,屬于思政教育中的“顯性課程”,其它專業課程,增加思政內容后,應屬于思政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它們是思政類課程的實踐性補充而非簡單重復。在確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不但要確保政治方向一致,形成合力,也要在各學科、各課程間充分交流,避免各知識點發力不均,厚此薄彼。
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修訂大綱的教學目標,增加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網絡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職業道德等相關條目。
在課程考核上,要體現目標的導向性。思政效果應納入平時作業和結業作品的評價體系。學生的自主選題容許有批判性內容,但大方向應是對社會和諧發展有益的。對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苗頭,要及時發現與糾正。
3.精選教學內容
由于課時的局限,額外為思政內容增加案例困難較大,需要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進現有案例中。結合技術性知識點,為每章節設計教學用例如表1所示:
自從教育部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3], 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等在線學習模式被廣泛應用于高校教學。針對本課程特點,我們結合翻轉課堂與項目式教學,在課前利用微信小程序“雨課堂”或“超星學習通”等平臺,提出問題,提供課題和學習資料;課上以實踐操作為主,教師答疑,小組答辯,檢查并調整學習進度;課下總結,線上提交作業。實踐顯示,這種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意識,對案例中涉及的思政內容理解更加深入,學生的教學評價反饋正向積極。
四、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在課程思政的改革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摸索和改進。
1.對課程思政理解不夠,容易與思政課混淆。教師對思政理論理解不夠透徹,對事物發展規律認識不足,講解流于表面化,以直白講授為主,沒有對學生加以啟發,達不到隱性教育的目的。
2.為思政而思政。不尊重課程本身的教學規律,強行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生硬嵌入大段政治理論,生搬硬套,試圖將技術與政治理論“對號入座”。既達不到在實踐中思政的效果,又干擾了正常的學科教學。
五、結語
在互聯網+的新經濟形態下,網頁設計與制作課以其寬廣的行業適用范圍、快速的政策和熱點響應速度,成為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良好載體。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就能達成科技和素質培養雙贏的效果,使之成為思政課的有力補充。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 孫汝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發展邏輯與關聯性研究[j].新西部,2019.5
[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 .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203/133322.html,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