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數學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逐漸由學生被動學習向學生主動學習進行轉變,給予學生更多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潛能,以便于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能力;培養
《新課改》明確提出:應當轉換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的,積極的學習,尤其是數學學習的方法,不能單單依靠老師課堂上的板書和理論教學,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交流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倡導學生探究學習,引領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經驗,是當前學習數學的重要模式。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倡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動手動腦的能力勢在必得。
一、激發學習興趣,深入學習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最佳手段,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有系統的了解,產生興趣,從而進行探究,這就要求老師做到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課前課后做好過渡互動,以初中數學“圓”的學習內容為例,老師在教授該章課程之前應該收集關于圓的相關材料,圓的概念,圓的半徑,直徑,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等資料,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關于圓的相關理論概念,并且將關于圓的計算引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行相關知識的探索,既加深學生的理解,又學到了相關的知識,一舉兩得。
二、教學形式多樣,實現因材施教
學生之間存在能力的差異,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公平客觀的態度看待每個學生,以注重能力為主,成績為輔的模式,看待學生的發展。由此,可以根據每個學生個人的狀況,進行“因材施教”,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過程中,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避開晦澀難懂的理論概念,通過實際的舉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相關的概念理論,并多加訓練,熟能生巧,對于理解能力相對比較強的學生,老師可以引用課外的知識,開拓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動手操作,提高創新能力
增強動手操作,提高創新能力,是新課改后數學教學與傳統數學教學的區別所在。傳統教學,老師大多進行口頭教學,進行題海戰術,從而把數學認識過程轉變成了機械單一刻板的復制過程,不注重學生的實踐探究過程,這些行為嚴重的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設計一些有探究性,操作性的問題,例如,在學習數學“軸對稱”的課程中,讓學生自行進行設計討論,操作驗證,掌握知識。讓學生發現問題,自己動手,自己動腦,發現和創造,引導學生積極發散思維,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四、 合作學習,培養探究能力
合作是學習知識,學習經驗,共同發展的基礎,作為幾天的一份子大家需要互幫互助,而且只有通過合作,相互之間討論,同學之間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激發探究的好奇心,實現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在小組合作中,固定的小組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增加,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觀察學生的細節,定期的學習小組進行拆散重組,例如,采取抽簽的方式,使得學生隨機組合,成員不斷發生變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不同的人在一起,激發好奇心,碰撞出不同的探究火花,或者將能力不同的學生分配到一組,相互帶動,促進學生的和諧共同發展。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因同學個人能力的差異和課堂有限性,有些同學理解的快,有些同學理解的慢,而老師對學生掌握的程度不能全部了解,因此鼓勵組員課下互相幫助,互相探討,理解快的學生對理解能力慢的學生進行講解,從而對理解能力弱的學生來說彌補課堂上的不足,對理解能力快的學生來說加深了課堂內容的理解。
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給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初中學生思維處于建設的初期,而初中數學是具抽象性、邏輯性的學科,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因材施教,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深入學習,其次,激發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創新能力,最后,培養合作學習意識,提高探究能力,對教學評價進行完善和更新,使得學生獲得客觀公正的評價,在學習的過程中迎難而上,積極探索,最終成為一個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羅慧森. 淺談初中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J]. 中學課程資源,2016(08):12-13+19.
[2]翟增鑫. 淺談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J]. 赤子(上中旬),2016(18):227.
[3]黃聚鳴. 開展創新教學,打造優質課堂——淺析初中數學創新教學策略[J]. 學周刊,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