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近幾年各地中考物理成績看,農村中學的物理學困生逐年增多,有家庭、社會、學校各方面的原因,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盡量減少學困生人數。
關鍵詞:學困生;策略;物理
近幾年市場經濟相對活躍,多數學生家長都忙于外出打工掙錢;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逐年增加,多數學生缺少父母監管,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孩子的教育又存在太過寵愛,從某個角度來說只養無育;又由于諸多原因,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的比例也逐年增加;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的缺位,學生因缺少父母關愛而慢慢養成惰性、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再加上初中生年齡“自控能力弱”的特點,多數學生對學習體現出不同程度松散性,學習上碰到一點困難就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思想,所以農村學校不該有的學困生比例逐年呈上升趨勢。物理學科有其特殊性,它不僅要理解,而且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生去記,前后所學知識又有較強的聯系性,針對各學科學困生的共性和物理學科學困生的特殊性,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高各層次同學的成績、能力,從而減少學困生的人數。
一、 選擇“合情”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物理課感興趣
筆者認為,物理教學方法雖然很多,但教師在備課時,要盡量依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心理特征,盡量迎合學生的“口味”,去選擇適合自己學生“學情”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易記”“有趣”和“有收獲”,讓學生“樂學”。
(一) 讓學生感覺物理知識“易記”和“有趣”
大家都知道,物理雖然是理解型科目,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原始概念或數據要求學生去記,而學生總是討厭那些枯燥無味的概念或數據。怎么辦呢?在實際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數據和概念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巧記,讓學生感到“好玩”的同時又記住了該記的內容,可達到“易記”目的;如:一標準大氣壓強值為1.01×105帕斯卡,我問學生:“誰能把‘1.01和‘105看成兩個相鄰的節日時間?”有很多的學生馬上發現了“1.01”是“一月一號”,即“元旦”,“105”也就是“15”,可看成“元宵”。因此,又可把標準大氣壓強值記為“元旦元宵”,使學生感到好記又不易忘。又如:八年級物理第三章第二節“音調、響度”這兩個概念,對于鄉下學生來說,這兩個概念很難理解,特別是影響它們的因素,更是容易混起來。我就叫學生注意下面的幾個加點字:“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響度與振幅有關,還跟距離發聲體的遠近(s)有關。”然后又叫那些有去醫院看過病的同學多想一想。結果學生自己很快編出了順口溜:“想診死(病人)吊大瓶。”即“響”與“振”和“s”有關;“調”與“頻”有關,充分利用諧音使兩者的影響因素永不會混起來,通過一些特殊的學習方法,會讓學生感覺物理知識學起來不難,物理知識“易記”且“有趣”。
(二) 使用“形象”教學法,讓部分物理知識從抽象變具體
有些物理知識很抽象,對于初中生來說學起來感覺很難,但是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在不違背物理思想情況下,我認為也可以用身邊的生活方法或現象來形象表達物理知識或物理現象,也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需要學生理解:“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才能產生感應電流”,但因磁感線很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導體怎樣運動才算“做切割磁感線運動”,上課時,用樹或菜當成磁感線,把運動的導體當作刀,學生依據生活經驗就很容易判斷出刀要怎么運動才能砍到樹或割到菜,也就時導體要怎樣運動才能切割磁感線。再比如學習浮力知識時,有一道題常問學生:船由內河到海航行過程中,船會上浮一些還是下沉一些?很多學生已經根據公式F浮=
ρ液gV排分析到:浮力等于重力不變,ρ液變大,V排減小,但還是不明白船是要上浮還是下沉一些,這時,只要叫學生手中握筆就行了,因為可以把握在手掌心的那一部分筆的體積想象成是船V排的大小,通過這么一引導,學生馬上就會想到要減小手掌心那部分筆的體積,就得把筆往上拉,即:要減小V排,船也就只能上浮一些。通過這種形象表達物理知識,學生就會因感覺到要學好物理知識并不難,從而對物理的學習產生興趣。
事實上,客觀事物之間存在著各種復雜的聯系,若能充分利用一些特殊的聯系,創設生活情境來理解物理的某些概念或性質,學生會感到學習物理實在是一種享受,很有趣。如復習“慣性”這個知識點時,我一進教室就微笑著對下課卻伏在桌子上睡覺的同學說:“下課應該去走一走,不應該在教室睡覺,下課期間若在教室睡覺,由于‘什么上課還會繼續保持原來的睡覺狀態繼續睡覺。”學生都大笑回答:“由于慣性。”從而使學生一下子進入緊張而又有趣的上課狀態。
(三) 全員參與自主課堂,人人學有所獲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課堂必須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師更要思考如何讓全體同學都樂于參與整個的學習過程。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要想讓每一個同學的手、口、腦都活動起來;那就得創造平臺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能回答的問題,要想方設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覺到“我也會回答好幾題”,從而產生一種學習成功愿望和自我滿足感,讓每一位學生的內在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我認為針對部分的課堂練習,可讓學生站著討論,討論時學生可先后兩次自由組合,即:第一次是班級物理成績比較好的一半同學之間自由組合討論,班級物理成績比較不好的另一半同學之間自由組合討論,第二次是讓物理成績比較好的每一位同學去找一位物理成績比較不好的同學自由組合幫忙解決問題,誰完成任務就坐下來,未坐下來的同學有困難問題可以先找已完成任務并坐下來的同學學習,再回到自己的小組繼續解決問題,直到把問題解決。這樣,可促使每位同學越來越傾向于追求成功,從而減少學困生人數。
二、 “逼”學生認真學習思考,用收獲和情感促興趣
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對象逐年增多,多數父母對子女零監管,隔代的教育幾乎又是“只養無育”,加上手機網絡游戲的沖擊,導致多數學生的學習相對不自覺,出現學生能玩則玩,作業能抄則抄的嚴重現象;多數教師對課后作業也只是改,很少了解學生答案的得來過程,忽略了學生抄作業現象的嚴重性。針對這一現狀,我認為在每次作業上交后,教師應對各種層次的學生各抽2名面批,這樣可防止學生盲目的抄作業,促使不同層次的同學都去認真思考應完成的作業,即使抄也要抄個明白,而不是糊里糊涂的抄,連題目是什么都毫無印象;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完成作業的有效性;同時,也趁面批這個時候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鼓勵和做相應的思想工作,古人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每周布置的作業,可每周抽一定的時間進行10人(這個人數可根據每位教師具體工作量而定)一組的問題清掃,因對學生小范圍的輔導,可提高學生的專心程度,因每個學生的基礎、特長等因素的不同,也決定著課外輔導成為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學困生的課外輔導,可以彌補學困生課堂所學的不足,找到并解決學困生在課堂學習時存在的問題,給學困生樹立信心,讓學困生感到學有所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不難看出: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當學困生把他所認為的難題解決后,即使是小小的問題被解決,他們也會給自己充分的肯定,從而對物理的興趣倍增,只有讓學困生學有所獲,才能激發他們更強烈的求知欲。
三、 分層次作業布置,鼓勵進步
首先把每個班的學困生對象定為A組,只需完成作業的達標知識和夯實基礎內容;把通過努力有可能考普通高中對象的邊緣生歸為B組,作業增加能力提升內容,但這一對象的學生,若認為能力提升的部分內容太難,也可適當降低要求,只做有辦法完成的題目;把班級應該考普通高中和重點高中對象的同學歸為C組,要求盡可能完成能力提升內容,并進行適當的“超量”;把能考重點高中對象的同學(不公開的D組)私下鼓勵,盡量完成極限挑戰內容,給他們平臺,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優越感。通過分層次作業布置,可減少學困生的人數。
以上只是本人針對我縣農村中學學情的一點感受,教無定法,一切的課堂教學能以學生為中心,能讓學生感覺好學,進而變成好學就是好課堂,就能減少學困生。
參考文獻:
[1]林雄.福安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10).
[2]洪明忠.讓學生揚起學習興趣的風帆[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5).
[3]曾佑平.有效教學27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廖明創,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大田縣梅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