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究,是適應統編教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適應“活”起來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需要,有利于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有效地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以落實新課程目標要求。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探究
隨著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推行,必然要求教師做到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使教師、課堂、學生有機融合,適應“活”起來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這些活動要具有層次性和難易的梯度,活動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能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水平,學生參與度均衡;活動過程中教師有效指導;活動結束時,教師對活動做出準確客觀的即時性評價,為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引導和點撥。
一、 情境創設的引導與點撥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課堂素材選取要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實際與身心發展特點,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而“情景創設”就是體現這一要求的最好呈現方式,也是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和同學共同設計教學情境,也可以針對不同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就同一主題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在老師的積極引導和學生共同參與中分析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最終使學生在情景體驗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將道德體驗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促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教學情境有多種呈現方式,我們常用的有課堂辯論、情境再現、小組競賽、多媒體視頻引入,甚至可以自己錄制校園微視頻等方式,學生們在這些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體驗生活、感悟生命和分享所得,對所學道德和法治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比如最近網絡上頻頻出現的“公交車上乘客搶司機方向盤”的視頻報道,老師就利用多媒體進行了播放使情景再現,然后讓同學們討論:“面對‘乘客搶司機方向盤這樣的行為,車上其他乘客應該怎么辦?”由于這樣的情景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討論熱情高漲,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懂得了作為公民要有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判斷,人人都應該努力為和諧社會做貢獻。
二、 問題對話的引導與點撥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與點撥下,進行開放式的、發展型的討論,使學生在你來我往的課堂答辯中弄清問題、明辨是非。例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享受學習”時,教師采用了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辯一辯學習是苦大于樂還是樂大于苦,課堂氣氛很活躍,同學們都積極參與,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點評,理越辯越明,學生對知識的領悟更加深入,思辨能力不斷增強,理性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師生之間的對話應該像朋友、像同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這樣具有親和力的對話才是受學生歡迎的,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例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二框“師生交往”時,我就采取聊天的形式,和學生聊了聊印象深刻的老師和他們之間發生的事情,聊了聊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我還記得很清楚,當時一位女生說老師冤枉她了,批評她了,她很討厭這位老師。討厭學習這位老師的課,我看到這位同學說話時有很大情緒,看樣子這是她一個未被打開的心結,于是我采取的做法是,讓她回憶下這位老師平時怎么樣,然后讓其他同學也說說自己和老師交往中的事情,請同學們討論:師生關系是我們學校生活的重要內容,會影響我們學習生活,如果與老師發生矛盾應該怎么辦?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解決方案。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經過老師的引導,這位同學終于打開了自己的心結,開始理解老師的批評更多的是善意。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師生互動激情迸發。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師生之間應該平等相處、相互關心,亦師亦友才是師生交往的理想境界。
三、 訓練習題的引導與點撥
訓練習題的目的是運用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內容要貼近生活,形式應靈活多樣,不能僅局限于書面作業,還應設置探索實踐、社會調查等課外作業,拓展學生社會生活領域,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精心設計練習,把核心素養融入學生感興趣的信息和生活領域中。這樣,既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培養了核心素養。例如學習《學會合理消費》這一課時,我們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就是運用本堂課所學到的內容制定一個計劃,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壓歲錢。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但可以發現學生都涉及了理性消費、綠色消費、精神消費、適度消費,還有一些同學進行了簡單的理財,這些收效讓教師感到驚喜。
四、 實踐拓展的引導與點撥
新課改強調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以此提高學生道德踐行的能力,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效性。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和鄉土資源,積極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道德生活,在實踐中感知道德力量,在實踐中升華道德情感。
老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應該注意如下方面:
1. 活動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學生動員工作,要求全員(特殊情況除外)參加,全程參與;
2. 每個年級每個學年的活動安排要提前做好統籌規劃;
3. 明確組織活動的目的,以提高學生道德踐行能力為目標;
4. 活動前要設計好活動方案,包括時間安排、活動要求、必備物品、注意事項、活動總結等;
5. 實踐活動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符合初中生身心特點,體現學科特色;
6. 活動結束后要求師生做好總結匯報,可以在班會或課堂交流經歷見聞,分享感悟啟示,總結得失所在等。
參考文獻:
[1]吳蓉.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主要特點及教學策略[J].政治教學,2016(9).
[2]鄭翠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改革的特色和應用[J].文學教育,2017(9).
作者簡介:郝慶華,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