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它的產生和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加了課堂生命力和動力。利用“互聯網+”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參與到課堂探究中,通過主動思考的方式來提高課堂效率。本文主要探究了“互聯網+”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新取向及路徑選擇,促進學生找到新的課堂平衡點,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德育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互聯網+”;路徑選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機械地“灌輸”和“填鴨”,而是不斷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在思考中理解知識,提高素質,完善品格?!盎ヂ摼W+”是一種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它通過大數據的方式營造了新型的課堂環境和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新穎的教學模式和創新的評價方式,感受課堂學習的魅力?!盎ヂ摼W+”的使用,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功效,有利于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棟梁。
一、 “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概念和內涵
“互聯網+”教學模式就是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利用互聯網平臺和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更好地探究學習的方式?!盎ヂ摼W+”為學生提供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3D打印等不同的方式來獲得知識,使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在動手中獲得學習的新思路,體驗新方式,感受新仰視,體會到“互聯網+”時代課堂學習的多元化選擇和多元化方式,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 “互聯網+”教學模式的作用和意義
“互聯網+”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課堂學習方式,是學生可以更好地與同學進行分享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分享技術,交流思想,開闊視野,不斷地在“互聯網+”環境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和時代的發展。學生融入“互聯網+”教學模式中,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更好地感悟道德與法治知識規律,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品質,促進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三、 “互聯網+”教學模式的路徑選擇
(一) 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堂互動
“互聯網+”教學模式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會促進學生“互動”學習的實現。學生不再是機械地聽教師的講授,而是借助現代化的學習工具,比如筆記本電腦、iPad、手機等直觀地進行資料的搜索和信息的搜集。學生在課堂上的信息來源不再僅僅是教師和教材,而是隨時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得豐富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學生有了廣闊的交流和溝通的話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感受到正確的道德,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例如在學習《做守法的公民》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做一名現代的合法小公民呢?你能從生活中舉出一些不守法和守法的案例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主動地思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進行搜索??墒怯械膶W生并未明確想到什么實際的案例,面對學生的困境,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利用網絡幫助的方式來尋找案例,進行探究。有了網絡的廣闊空間,學生可以自主搜索,獲得大量信息。在搜索中學生會看到:吃完冰棍了,才發現身邊沒有垃圾箱,隨手扔掉是不守法的表現;而和朋友約好的,要在早晨八點鐘一起去圖書館,準時去了,這是守法的一種表現。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守法和不守法,通過學生借助網絡工具的方式,獲得了豐富的資料,可以積極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拓展知識,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提高品質。
(二) 創設生動課堂情境,營造良好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幫助來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比如為學生提供短小視頻、圖片、課件,為學生提供歌曲、音頻或者是伴奏等不同的課堂形式,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了豐富的課堂情境和趣味性的氛圍,學生會主動地探究正確的道德規律和法治。例如在學習《親情之愛 愛在家人間》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一小段《家有兒女》的視頻,來展示家人之間的關愛,使學生融入家庭環境中,喚起自己的對家的回憶,回想起家庭的溫暖和美好,體會到愛在家人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家庭成員相互關愛的圖片,比如父母為孩子洗衣服、做飯;孩子努力學習回報父母的圖片,使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看到家人之間的愛,進而更好地融入學習情境中,體會到家人之間的愛,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
(三) 積極搭建學習平臺,有效溝通交流
在“互聯網+”學習模式中,學習環境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生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網絡工具進行學習和交流。例如學生可以利用QQ、微信、MSN、學習平臺、聊天室等不同交流工具組建一個班級學習群,學生在這里可以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交流。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學生在學習中一定會遇到一些困惑和疑問的,有的時候不能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完全理解,如果把自己的困惑通過“互聯網+”發送到學習媒體上,就會有其他的同學或者是教師來幫助解決,促進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惑,排除學習障礙,實現有效學習。例如在學習《積極奉獻社會 關愛他人》時,有的同學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對關愛的表現并不是很明確,只是狹隘地認為,只有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才是關愛。有了這樣的困惑,學生就可以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關愛只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才算是關愛嗎?問題呈現在學生所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班級群中,看到的學生或者是教師就會相互交流和溝通,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溝通中完善認識,提高理解,深刻地認識到:老師認真地教學生知識,教育學生做人,是一種關愛;同學摔倒了,幫助他站起來是一種關愛;社會上有些地方會為環衛工人免費提供飲用水和休息是一種關愛;公共汽車上為老人及孕婦等讓座也是一種關愛……生活中的關愛不可勝數。通過學生的交流,學生的困惑就會解除,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提高道德品質。
總之,采用“互聯網+”教學模式來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現了課堂教學的轉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積極地參與到教育模式中,感受新穎的教學模式,主動地感知知識,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和高效課堂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韓磊.“互聯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芻論[J].成才之路,2018(8).
[2]譚靜.大數據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合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6).
作者簡介:
李新村,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第四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