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明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學低年級,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對這一教育任務是責無旁貸的。而所有的道德教育中,感恩可謂是根本與核心。本文以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為載體,對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實施原則、實施方法進行研究,希望借由學科的特點,在課程中滲透感恩教育,挖掘出數學學科的人文價值,也培育出身心康健的學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感恩教育
一、 前言
感恩教育在我國的德育教育體系中并不陌生,但近年常常流于表面,所以始終沒有實現預想的效果。感恩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將其融入學科教學中,形成常態化的模式,這在基礎教育中是具有深遠的意義的。
二、 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 補充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質量可以直接反映在學生的性格上。當下學生們的問題層出不窮,和家長極端、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物質條件好了,不需要讓孩子參加勞動,對他們實施大包大攬的溺愛式教育。但是這樣的教育結果往往是相反的,孩子們變得暴躁易怒,不尊重父母,小小年紀養了一身的壞習慣。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滲透感恩教育,學生會認識到應該珍惜別人對自己付出的關心與照顧,對自己得到的關愛表達感謝,家長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個反省家庭教育方式的機會,促進家庭教育是理性和科學的。這對學生健全的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 延伸常態教學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是一個途徑。數學的課堂學習需要個人獨立的思考,也離不開小組的合作探究,這就為課堂上實施常態化的感恩教學提供了機會。教師抓住每一個知識的生成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也能對接受別人幫助和主動給予別人幫助獲得心理上的認知感,這就是感恩教育的開端。只要教師始終在心里緊繃感恩教育這根弦,就會開發出更多常態教學的模式。
(三) 落實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目標的三維性,既要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知識形成的過程與方法,并在期間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結合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數學的基礎教育學段,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對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是有幫助的。
三、 數學課堂上感恩教育的實施原則
(一) 情感為先,激趣為主
在感恩教育中,情感是第一要義。教師應該借助情感,營造教學的氛圍,讓學生從教學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知識情感獲得統一發展。例如在學習“認識100以內的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家詢問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年齡,讓他們獲得100以內的數的概念,掌握這些數字的讀法。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字,建立概念,遠比重復閱讀更讓學生感興趣。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自己的歲數列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念數字和回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照顧自己的事情,體會到祖輩年事漸高,小時候是他們照顧我們,等他們一點點老去時,我們就要照顧他們。有些孩子經過這一課的學習后,回家后主動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無形中也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 導向正確,循序漸進
道德品質的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教師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是決定方向的第一主體。所以必須站在育人傳知的高度,為學生輸送知識,也借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德育教育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的螺旋上升規律。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事物,并和數學產生聯系,例如學生在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時,每樣東西應該買多少,爸爸媽媽和自己每個人分到多少,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來說一說,并說一說這樣分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學會辨別數的大小、多少,久而久之還在生活中形成了分享的觀念,這就是一種感恩教育成果的表現。
四、 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感恩教育的實施
(一) 樹立感恩教育觀念
低年級是人格教育初期,感恩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樣,需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循序漸進的開展起來。一般來說,低年級的學生在主動思考這方面的表現較為凝滯,不會主動的思考自己周邊的事物,更不具備連接人與事的關系的能力。數學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互相啟發,拓展學習的視野。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小組成員觀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這些形狀的樣子,再讓同組的其他同學互為補充,學生觀察事物的視野就會逐漸擴展,彼此間真誠的交流是有助于助人助己思想的萌芽的。
還有,在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后,教師要求學生回家給父母講一講這個知識。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老師問學生們給家長講課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表示,當個小老師真不容易。他們不僅體會到了老師的辛苦,也體會到了父母每天給自己輔導功課時的感受,理解了父母關心自己學習的心情。就這樣,學生對別人的付出不再漠然無視,感恩的種子悄悄地種在了心中。
(二) 挖掘教材中的感恩內容
低年級的數學教材中沒有明顯的德育內容,更多是源自生活的觀察和對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多地發揮自己的作用,深度的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資源,然后再和生活中的感恩教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感恩”兩字的含義。
例如在一年級剛入學的準備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校園。聽到其他教室中傳出學生對老師的問候時,可以告訴他們,明天上課前,學生應該站起來,一起對為自己傳授知識的教師說:“老師好”。走在校園中,看到門衛爺爺正在打掃落葉時,讓學生感謝他為我們帶來干凈整潔的環境。一個簡簡單單的準備課就可以為學生的小學生涯開上一個好頭。
(三) 在實踐感恩的過程中養成習慣
我們在前文已經說過了,合作學習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教師要著重在小組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讓學生能夠虛心求教,也能為同學的進步獻出自己真誠的掌聲。當然,感恩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無形的。它的培育是耳濡目染的結果,所以要盡可能地將感恩教育拓展到數學課堂以外。
五、 結語
數學是一個人文性和知識性相融的學科,在低年級本著立德樹人的原則,依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堅持正確的教育導向,一點一滴的養成學生的感恩觀念和感恩行為,不僅能讓學生在數學課上收獲更多,還為一生的價值觀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熊玲梅.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感恩教育的滲透[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7).
作者簡介:
賴華英,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蓮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