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芳
摘 要:美術對學生想象力、觀察力、模仿再創作力都有不同層次的啟發,加之小學啟蒙階段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里更應該依據孩子天真爛漫、富有想象的特點進行教學。結合課改的新要求,以豐子愷漫畫教學對小學兒童人物畫、兒童畫素材、兒童日記畫的啟發,來探索更加高效、趣味和生活化的課堂,從而強化落實“美”的教育和“術”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兒童畫;漫畫教學;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是一個文學、繪畫和音樂的集大成者,尤其以漫畫聞名于世,因為其畫里有簡化和詩化了的文學,也有幽默的畫骨,更有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其畫也深得大家喜歡。幽默的漫畫能吸引孩子的興趣,生活場景的再現不僅體現了深刻細微的觀察力,簡單的勾勒配以簡短的文字且讓人難以忘懷,使大家在發笑的同時還實現了啟智、反思的雙重教育作用,非常契合學生的天性與發展特征。漫畫一詞出現在浙美版小學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的《漫畫與生活》中,書中呈現了一張豐子愷的漫畫作品《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筆者在學校舉行拓展性課程教學時而執教了《豐子愷漫畫》,讓學生深入去感受豐子愷漫畫的魅力,發現他對小學美術教學有很大的啟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豐子愷漫畫對兒童人物畫的啟發
畫人物對小學生來說總是心理有一定的恐懼感,特別是中高段的學生,因為他們已經有意識到畫得像與不像的概念,總是覺得自己畫得不像而不敢去動筆,有些基礎好一點的學生在通過看書后能模仿著畫,但是很多學生在繪畫創作時都會避免去畫有人的場景,要么就畫所謂的“火柴人”。
1.“以寫形神”的人物畫
豐子愷漫畫不但富有中國畫的筆情墨趣,又有著西方漫畫的諷刺風趣。但是他更注重運用中國畫“以寫形神”的藝術手法,畫中人物畫用筆簡練、概括。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評:“用寥寥幾筆寫出人物個性。臉上沒有眼睛,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沒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聽什么,高度藝術所表現的境地就是這樣。”這句話確切地歸納了豐子愷肖像漫畫的藝術魅力。就如豐子愷漫畫作品的《阿寶赤膊》和《村學校的音樂課》里都體現了畫工之“筆墨簡潔、色彩淡雅、留有余地”的功力,而且這幾幅畫都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的,因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畫中人物“無臉部細描”,是遺忘還是故意?你能否認出對方的性別,這又體現了繪畫要想傳神需要什么呢?根據以上學習,你總結出美術繪畫的哪些重要方法呢?這樣教師就層層遞進地啟發學生思考“觀察、總結、專業構思等能力的綜合運用產生的美術效果”,使學生領略到畫人物畫的要領。
2.“不要臉”的繪畫風格
有人會問同樣都是以簡筆的形式來描繪人物,為什么不直接學習“簡筆畫”呢?在讀過豐子愷兒童相漫畫的人都知道,兒童題材占了豐子愷漫畫的一大部分,他自稱是一位“兒童崇拜者”,他的人物畫無論是構圖或取材都十分接近我們的生活,例如《紅旗升得高,健兒身手好》,畫的是升旗時的場景,是學生特別熟悉的場景,也是很多學生想畫卻畫不出的場景。有畫出來的作品中人物也是跟簡筆畫人物相似,偏于卡通,線條較為生硬,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人物結構和透視變化的概念并不深,不知道如何表達升旗時的動作和表情。而豐子愷的漫畫作品以圓潤、概括的線條準確地抓住人物升旗時身體與四肢的變化,臉上沒有五官,只是一個抬頭的姿勢,就能表現出學生升旗時的專注,這就是豐子愷先生獨有的“不要臉”繪畫風格,自然地表現出人物神情,能使學生在欣賞畫作時通俗易通。因此學習豐子愷漫畫對學生畫兒童畫人物畫有很大的幫助。
二、豐子愷漫畫對兒童畫素材的啟發
通過新課改的解讀我們發現,現階段美術的教學亦不再是臨摹、填鴨式,而是要求學生把“美術學習提高到對所看、所感、所想的再創造和創新的深度”的境界,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感受到美術的魅力、趣味和實用,使學生在不同的美術作品里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和藝術化生活。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在作畫時都為畫什么而煩惱,往往二十分鐘下來也想不出。
1.取之生活的繪畫素材
豐子愷漫畫作品的題材,大多來自對真實生活的觀察,其中包括來自對身邊孩子們與學生生活細節的發現,因此這也成為他的一個繪畫時期:兒童相與學生相。豐子愷兒童相漫畫中,描繪的是自己子女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小孩子的好奇心與創造力,以及率真與童趣。《瞻瞻底車》系列中,小瞻瞻拉起自己的嬰兒車,當作黃包車和用兩把圓圓的大蒲扇,當作腳踏車的兩個輪子,往胯下一放,就像是在騎腳踏車。《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畫中阿寶給凳子穿鞋,相信只有像孩子才會做出這種荒唐有趣的事情吧。豐子愷學生相漫畫中表現的是同學之間共同進取、團結友愛的美好生活,畫面處處洋溢著積極向上和動人童真與童趣,畫筆明快。描繪的內容包括植樹、春游、上學、升旗、樹下讀書、捉迷藏、音樂課、課余時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打掃、學生之間打架告訴老師、教室的門、兒童節等等。這些題材都是我們平時生活的細節,即使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也會有這些事和物,豐子愷認為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因此他也就真心疼愛孩子們。觀察到兒童生活中天真的意境,他便就地取材作畫。雖然大部分描繪的都是兒童生活中平凡的小細節,由于內容生動、有趣、真實、搞笑,所以成為意味深長的能夠吸引讀者反復閱讀的藝術品。
2.繪畫創作從模仿開始
小學生是活潑愛動的,那么如何使學生在幽默趣味的氛圍里知曉繪畫技巧,如何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美術里明察秋毫,如何在想象力的輔助下創新活用呢?借助豐子愷的漫畫就能實現妙筆生花、趣味盎然、豐富形象的美術教學。在通過欣賞《豐子愷漫畫》后,啟發學生在輕松、豐富、愉快的環境里找到靈感與思緒,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也能回憶起生活的小細節,比如妹妹看到我吹笛子,便拿起糖葫蘆當笛子;不想復習,用假眼貼在眼睛上、水盆里釣魚等等。讓學生在豐子愷的漫畫里學會繪畫、學會觀察、學會尋找素材、學會創造、學會幽默,是不可多得的美術教學良方。學習傳統藝術從模仿開始,看著學生的作品也頗有豐子愷漫畫作品的韻味。
三、豐子愷漫畫對兒童畫日記的啟發
漫畫的最大特點是靈感和內容均寫實于生活,且其哲理和笑點又有待讀者認真尋找并品味,因而“讓學生看、讓學生發現、讓學生尋找”是美術教學的第一步,是啟蒙和思考的開始,更是讓學生“學然后知不足”的重要策略。而漫畫日記就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學生可以通過日記的形式記錄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想。
1.用詩人的眼睛去觀察生活
豐子愷老先生認為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畫,都不妨成為漫畫。作漫畫如同寫隨筆一樣,只不過一個用線條,一個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豐子愷主張以詩人的眼睛去觀察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漫畫不僅僅講究用筆,還要與生活情節聯系起來,才能創作出獨具一格的作品。在語文學科,學生都會知道以記日記的形式記錄一天發生有趣、難過、新鮮等事情,來增加寫作的素材。而漫畫日記往往被學校與學生所忽略,現在的學生由于學業壓力、互聯網的便捷,很少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漸漸地失去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以至于創作時沒有素材。通過豐子愷漫畫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漫畫的魅力,感知它的“啟智、明理、風趣”。既能補充學生的常識,也能讓學生學會幽默地進行交流與快樂地得到德育教學,以簡單的文字解說其笑點和道理是很有必要的,如豐子愷作品《上坡》可以看出上坡費力的常識,也暗指互助、合作的力量。久而久之,對創作漫畫和學好美術也有很大幫助。
2.用繪畫日記積累素材
繪畫日記是學生學習的另一種文化語言,學生可以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增強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長期的積累不僅對繪畫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且對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是立竿見影的。當然想象力比繪畫更重要,這就體現了美術藝術“胸有成竹”之準備階段的必要性。由于受小學生經驗和涉獵多少的影響,美術靈感既需要老師的引導又需要自己的日常生活的積累,既可讓學生在師生互動里進行思維的碰撞,又在篩選素材的同時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畫風。因此漫畫日記對剛處于思維發展期的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必要的途徑。
豐子愷漫畫作品的影響對小學美術兒童畫會再現一種“靈活隨性、啟蒙心智、生活趣味、高效互動、實用創新”的課堂。使教學時著重內容的生活化和趣味性,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和想象力,使學生熱愛美術和用心創作,才能構建出高效趣味的美術課堂。
參考文獻:
[1]李綿璐,周殿寶.中國中小學美術[M].《中國中小學美術》編輯部,2017.
[2]楊惠東,朱凡.少兒美術[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03.
[3]吳浩然.豐子愷新中國漫畫[M].海豚出版社,2015-04.
[4]王昊.結合豐子愷的生平談其繪畫作品中的藝術特點[D].吉林大學,2012.
[5]洪雪婷.漫談豐子愷漫畫對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的啟發[J].科普童話,201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