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海
摘 要:為踐行生本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探尋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通過實踐并綜合教學經驗,總結出朗讀在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滋養學生語感的形成,讓學生作文文思泉涌,對重新塑造學生的性格、發展愛好和特長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朗讀;理解文本;語文素養;寫作;塑造性格
為了探尋更恰當的生本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對漢語言文字敏感度,讓學生愛上祖國語言文字,更快速地了解和領悟語言文字的內涵,筆者做了以下幾方面嘗試和探討。
央視創辦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自開播以來,因其獨特的節目方式受到了大批觀眾和網友的追捧。人們坐在電視機前,聆聽不同的誦讀者以或低沉、或高亢、或悲切、或興奮的情緒將一個個文字傾瀉而出,備受震撼。誠然,這是文字傳遞的力量。但能讓聆聽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朗讀,這種有聲的感染,則使文字更深入人心。可以說,朗讀激發觀眾的興趣,帶動觀眾的情緒,功不可沒。筆者是一名語文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朗讀教學對學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滋養。它不僅能讓學生認知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在培養語文素養、情感表達,提升個人鑒賞美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正是因為以上幾點教學心得,本人在引領學生認知課本時首推的方法便是朗讀。
一、朗讀,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朗讀需要學生集中精力、大腦處于“排空”狀態,有利于記憶材料,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非常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边@樣,我們才可以深刻領會文本的意義、氣韻、節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朗讀過程也即與文本作者交流的過程,作者的文字所表達出的含義,朗讀者即是體驗者,最直接,因而最準確、最深刻。還記得在帶領學生閱讀散文《一棵樹的森林》時,筆者首先請了一位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來朗讀文章,看似零散的文字,但在聆聽時,時而我們聽出了豪邁奔放,時而我們聽出了婉約清新。聲情并茂地朗讀,使作者的寫作意圖躍然紙上,不需要老師多講,郎讀者和聽眾已經了解了作品的內涵。這就是朗讀的魅力。
二、朗讀,滋養學生語感的形成
語感是指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它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通俗地講就是培養語感。大聲地朗讀文本,能快速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有效的信息,從而感知語義,體味感情并領會意境,因為多讀,這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久而久之,只要拿到文本,只要朗讀,便很容易捕捉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朗讀時,學生能慢慢地運用慣常的語感習慣,領略出作品的內涵,這比枯燥說教,效果更佳。如在講授課文《驛路梨花》時,聆聽了一位同學的朗讀后,當我拋出問題“驛路上的梨花有沒有深層含義,是什么?”立馬就有學生舉手說出內心的體會和認識,朗讀者和聆聽者在朗讀的過程中設身處地,寓情于景,加強形象感受,從而獲得思想熏陶,增加語感。
三、朗讀,讓學生作文文思泉涌
每篇文章、書籍都有其“美感”,這里的美感諸如寫作技藝美,行文結構美,語言瑰麗美。朗讀他人的作品,能將這種美在腦海中還原,植入記憶深處。那么以后身處同境,內心感受便能用文字準確地表達,情思涌動,則文如泉涌,傾吐暢快且表達自然,這就是大聲朗讀他人作品的妙用。筆者在面對面批閱學生作文時,創“三重朗讀法”作為修改作文的方式。第一重,學生朗讀自己的習作,找出不通順、有語病的句子,加以修改和糾正;第二重同桌之間互相朗讀彼此的作品,勾畫出對方習作中值得借鑒的好詞、好句、寫作手法等;第三重,聽教師朗讀習作,學生互相比較,自我評價,增強作品的文采。三重朗讀修改法的運用,讓學生敢于面對作文,并能短時間內提高習作的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朗讀,重新塑造學生的性格
大聲地朗讀,使腦神經處于極度興奮的狀態,在刺激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書籍的同時,激發學生表達內心感受的欲望,很容易讓內向的學生樂于交流,性格也隨之改變,尤其是對后進生而言。如果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許多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甚至可以由朗讀上升到不自覺地與他人交流、辯論的臺階上來,這是更好地、更高質量地參與未來事務的素質,更是一種性格的塑造。教書的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根本就是培養有素質的接班人,朗讀教學實質是朗讀者在自己欣賞自己的聲音,后進生在課堂上練習了語言,增強話語的流利表達能力,舒活了身心,開朗了個性,就會以極度的熱情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進入良性循環。
五、朗讀,可發展成為學生的特長和愛好
德國人希泊來,他在短時間內學會了許多國家的語言,用得便是朗讀的方法,據說他閱讀相同的文章,也是一遍一遍地朗讀,因此每一種語言,他僅用三到六個月便能學會。德摩斯梯尼,口含石子在朗讀,迎著大風與波濤講話,終成為聲音洪亮,發音清晰,富有辯才的演說家。這些例子都證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好并發展成為其特長,從而成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因在日常學習中,學生的朗誦能力得到訓練和提升,因此這項活動踴躍參與度非常高,學生的表現也得到眾人的肯定和表揚,有的學生甚至由此而進行專業學習,走上了播音主持的道路。
作為語文教師,作為漢語言文字的傳承者,更方便、更應該在課堂上踐行朗讀教學。當我們的課堂處于干澀和空洞時,不妨讓學生放聲去讀,讓學生讀出眼界、讀出涵養、讀出未來。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