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春
摘 要:在基礎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學生接觸新信息、學習新東西途徑不再像以往那么單一。同樣,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也不再局限于數學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學習。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轉變教育意識,優化數學課堂,調整評價體系。在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探究中用好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充分運用經驗潛力進行多元化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數學生活化;多元化學習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一、轉變教育意識,優化數學課堂,激發數學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強調數學與優化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現實生活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給孩子們提供觀察、操作和實踐的機會”,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教師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把“生活數學”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數學課堂充滿趣味性和生活味。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針對低年級小朋友對金錢的認識不夠深刻,我一改傳統的說教,大膽嘗試了一堂“跳蚤市場”綜合實踐活動課。課前布置家長和學生一起準備生活中的小物品(玩具、學習用品均可),并且了解這些物品市場價是多少,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查看價格牌、向售貨員詢問、詢問家長等辦法輕松地學會了價格讀法和了解了價格牌的常用寫法。接著讓孩子們將自己準備好的物品帶到“跳蚤市場”,孩子們根據物品的種類或價位的檔次分成若干小組,開始進行等價交換物品,孩子們在如此愉悅和諧的交流中,不但學會了簡單的元、角、分計算和單位間的換算,還學會了合作交流技巧,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分享意識。這樣充滿趣味的生活化數學課堂,學生積極參與,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活力,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共鳴感,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
二、優化作業設計,強化數學素養,培養應用意識
“溫故而知新?!痹缭趲浊昵皞ゴ蠼逃铱鬃右呀浱岢龃擞^點,這正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和人的記憶先快后慢的規律,小學生對新舊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建構需要經歷循序漸進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設計作業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單元知識結構的完整性、連貫性,采用階梯式模式分成必做和選做、書面和口頭幾種類型相結合。必做題是課程標準要求下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選做題則設計一些趣味性濃厚的拓展練習,通常是與生活有聯系的操作、運用題型。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探究、習得和提高。
根據小學生好動愛玩的天性,我通常會設計一些趣味性濃厚的數學游戲讓學生勇于挑戰、積極參與,如:“數學24點大比拼”“奇妙的九宮格”“巧變七巧板”等,這些游戲既可以在學校中同學間一起玩,也可以回家和家長一起玩,“玩中學、學中玩”增加了學生愉悅學習的情感體驗,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
三、優化評價體系,豐富評價內容,建立數學價值觀
合理的評價能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積極投入學習,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合理性。為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改變原來過于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筆頭測試的考評方式,做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充分利用教材每單元后面“成長小檔案”及書本最后一頁“自我評價”,設計孩子們的成長檔案袋,單元結束后進行小結評價,主要從基本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數學思維和數學行為的培養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形式由原來單一的教師評,增加了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及家長評。學生自評時主要從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情感體驗進行反思;小組互評主要從數學行為、合作交流等方面進行評價;家長測評主要從學生的數學意識和生活運用能力方面進行評價。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和家長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通過微課、視頻學習、網上互動等模式進行多元化學習。
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我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的體驗,從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出發,努力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強調數學學習的生活化,強調學生充分運用經驗潛力進行多元化學習。
參考文獻:
[1]蘇晨光.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23).
[2]陳青.淺析如何開設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J].學周刊,2018(23).
[3]齊永山.淺析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