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才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信息化趨勢也逐漸變成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隨著信息化發展與普及,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有了新的契機,對于教學領域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局面,主要表現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育也隨著社會和信息化的發展而不斷地改革和深入,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它以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運用電教媒體創設小學語文生態課堂,能創設情境激發熱情,以熱情促進思考,以生態化情境促進思想,以行動悟知識,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針對電教媒體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并做出相關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電教媒體;小學語文;生態課堂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每個領域的發展都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有了密切的關聯,對于教育領域來說,信息技術的發展能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電教媒體開啟了這么一種特點鮮明的教學模式,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征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特別適合運用在語文教學中,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印象更深,記得更牢。因為電教媒體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深入剖析電教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生態課堂的建設提供建議。
一、生態課堂的含義和意義
“生態”現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課堂是一種不同一般的生態系統,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里,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課堂。它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生態課堂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成為理想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可以通過電教媒體這座“橋梁”能夠使小學語文課堂與生態零距離接觸,從而激發學生潛能,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電教媒體技術應用的重要性
小學的教學與學生的知識及能力基礎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能力素養方面的養成,更是重要的一項目標,語文科目的教學在這一時期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有著更高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先去了解語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科目的知識。當下信息化盛行,教學領域受到信息化的影響,隨著電教媒體在各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普及,其優勢也在逐漸體現。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媒體技術,能夠建立起更加動態化的教學情境,促成生態課堂。這樣讓學生自我學習并養成良好習慣且滿足不同學習需求的教學,其意義重大。為了讓學生的知識更牢固,電教媒體化、語文生態課堂的創設顯得極其重要。而如何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學習熱情更高?又如何正確地運用電教媒體呢?
三、利用電教媒體技術創設小學語文生態課堂
(一)創設情境,直觀呈現,讓學生身臨其境
1.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呢?第一,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陶行知也曾說:“學習有了興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學與樂不可分家。”這一句話也充分說明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方面的積極性,那要怎么做呢?在課堂上創設情境配合電教媒體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謂情境,是人的情感與所處的環境互相結合。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創設恰當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想象力以及學習上的情感。教師需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情感豐富、對話充足的課堂,一個全面開放的課堂,一個感悟思索的課堂,從而構建一個欣賞的語文生態課堂。語文的生態課堂以人為本,里面散發著濃郁的人文氣息,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在其中綻放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學習道路上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教師教學時恰當地創設情境教學,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并在其中啟迪思維,從而促進學生達到人文合一的目的。這不僅滿足了學生學習的要求,而且遵循了教學規律。
多媒體是信息時代的標志,它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以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它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過程、方法、細節等活起來,動起來;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審美愉悅,變要我學為我樂學,實現素質教育的主體性。
李白的《靜夜思》以孤寂凄涼之情,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教師可以用電教媒體把古詩變成動畫,讓學生在畫中領悟,用動畫促進學生朗讀,用動畫創設作者李白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戶外室內沒有一點聲響,只有那寧靜皎潔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灑下了淡淡的青輝的場景,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欣賞,對詩意的理解難度降低,充分感受到作者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憑借音樂課件,正確流利地讀熟詩。其次出示GIF動態圖片,讓學生讀詩選詩句描寫的圖片,從而理解、感受“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 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含思鄉之情,再通過GIF動態圖中的“望”的動作,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蒙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最后通過視頻再現學生直觀感受,把學生帶到月下,加深對動詞“望”的理解。這樣就理解了詩意,同時強化了記憶,感悟到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激發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2.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許多教師普遍認為小學生由于認知和身心處于初級階段,他們是不可能獨立完成學習的,以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普遍缺乏認同感,在教師展開教學過程中會過于主觀,為了讓電教媒體發揮本該有的優勢,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再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人喜好,以此去規劃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