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穎
摘 要:課堂練習是以課堂學習為起點,以知識的運用為特征的更深入的學習。高效課堂要求在訓練的過程中:嘗試“做中看”,積累經驗;注重“反復看”,突出重點;強調“回頭看”,加強反思。
關鍵詞:課堂練習;高效課堂;做中看;反復看;回頭看
課堂練習,亦稱作“鞏固練習”“能力訓練”“實踐創新”等等,雖然說法不一,但其形式與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即在經過課堂探究之后,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由學生運用新知去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說,在課堂上,沒有學生充分、有效的練習,通過課堂探究所生成的新知就得不到驗證與鞏固,這樣就難以實現知識的內化,也談不上創新與發展,更無法達成培養能力這一教學目標,如此,打造高效課堂根本就無從談起。
曾有專家明確指出,能力訓練既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學生相對獨立的學習活動,是以課堂學習為起點,以知識的運用為特征的更為深入的學習。在小學數學課上,課堂練習絕不是只由教師布置完練習內容而放任不管的“自由練習”,也不是單調、枯燥而毫無意義的重復訓練。在當今的高效課堂背景下所實施的課堂練習,無疑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特殊、重要的使命。
一、嘗試“做中看”,積累經驗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課堂練習內容主要分布于“做一做”及“練習題集”兩部分,練習題的呈現是有一定梯度的,且難易結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現在以“最小公倍數”為例,重點談及“做一做”的練習內容。在本節課中“做一做”的具體內容如下:
找出下列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你發現了什么?
3和6? 2和8? 5和6? 4和9? 3和9? 5和10
此項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總結而去“看”、去“發現”,從而發現求兩數最小公倍數的兩種特殊情形:1.當兩數成倍數關系時,較大的數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2.當兩數為互質數時,這兩個數的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這樣,通過“做中看”而積累學生的解題經驗:對于可以直接看得出最小公倍數的兩個數,就不必從頭去找公倍數了。這樣的練習,既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還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反復看”,突出重點
練習的目的就是鞏固知識、提升技能。而學生對知識的把握要抓住重點,通常是:一旦重點知識掌握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通過“反復看”而突出重點呢?
首先在于練習題的設計。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布置的練習題,要反復多次地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且要通過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對重點知識“反復看”。這種“變式練習”絕不是簡單而單調的重復,而是突出重點內容的一種有效方式。例如對同一項重點內容的練習,可以試圖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可以通過填空、判斷正誤、選擇答案、列表、畫圖、求解等題型來突出重點知識,從而凸顯了重點內容“反復看”。
其次在于教師的講授要有所側重。對于突出重點知識的應用題,要通過重點強調、討論交流、優化板書等方式給予集中體現。
三、強調“回頭看”,加強反思
數學學習離不開反思,所以,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的過程中“回頭看”,即在完成一道題乃至一個類型題的練習之后要“回顧”一下:在解決問題時運用了哪些知識?采取了什么方法?還有沒有更為簡單、可行的解法?以及這個問題屬于哪種類型題……這樣的反思,既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內化,便于知識積累,又容易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關于這一類問題的解題思路與規律,培養良好的解題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課堂練習的主旨所在。
如在解答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練習題之后,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與反思,繼而總結出“衣柜布罩問題”“商標紙問題”“包裝紙問題”“涂油漆問題”“貼瓷磚問題”以及“煙囪問題”等都屬于求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類型題,并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在解決此類實際問題的時候,如何結合問題的具體情況而分別考慮應該求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哪些面的面積,以使學生不至于盲目地列出算式而導致解答錯誤。
如此來歸結知識點,盡管安排在課堂練習過程中,但也屬于課堂教學的延續,且會使學生易于接受,難以忘卻。
綜上所述,雖然不可否認以往課堂練習的學習效果,但是完全可以說,單純的機械訓練畢竟是低效的,高效課堂需要“高效的練習”。
實踐表明:只有努力嘗試“做中看”,才能使學生逐漸積累經驗,提高解題效率;只有注重“反復看”,才能在練習過程中突出重點,并且不會疏漏必要的知識點,以確保課堂練習的有效、高效;只有強調“回頭看”,才能加強課堂反思,利于知識積累,提升解題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練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向高效課堂邁進。
參考文獻:
[1]李云會.教師管理課堂的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2]騰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