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國
摘 要: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大環境下,“互聯網+”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是每個學科教師應該思考并實踐的問題。如何高效完成小學數學課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創新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素質,這是每個數學教師都必須考慮的問題,隨著“互聯網+”如浪潮般如火如荼地開展,現談談對此的實踐與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
在互聯網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越來越有挑戰性,難度直線上升。運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課堂的內容,使教學方式多樣化,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還進一步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互聯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師在“統計與概率”教學中,備課難度較大,組織課堂活動難度較大。很少有教師把“統計與概率”作為一個整體來教學,“統計與概率”相關的練習題難度太大,學生錯誤率太高。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避免運用過多的或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應根據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有目的地介紹概率思想,而應定義形式的多樣化、計算的復雜化,小學經常用“可能性”來代替“概率”這個定義。這就需要老師更透徹地理解定義。統計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統計是用數字描述和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如:可以設計一個活動,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其中;提出關鍵的問題;搜集和整理數據;應用圖表來表示數據;分析數據;做出推測,并用一種別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而互聯網就可以有效地提供這個渠道,使學生更生動形象地了解“統計與概率”的定義,同時使學生體會到從數據的收集、處理中獲得某些新的信息。統計與概率是數學教學中新增加的一個內容,老師都沒有教這個內容的經驗,加上一些老師對統計與概率的專業知識不夠了解,教材上講解不夠詳細,導致許多老師在理解、把握教材上浪費了很多時間,備課的難度增加。另外,老師在把握教學目標上有一定的偏差。比如在統計教學中,重點是要求學生自己能夠制作相關的圖表還是培養學生讀懂統計圖表中暗藏的信息?在統計教學中,教師難以把握“概率”“頻率”等這些新增內容。對于概率教學,老師普遍認為備課困難,教學中基本都是以課堂授課為主。而“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概念知識生動形象、內容具體,學生更容易掌握,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增強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創新意識主動性和探索精神求知性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從接受教師教學為主變成學生自學為主,從而優化課堂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觀點也備受重視,如何把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與互聯網有效融合,是每個學科教師應該思考并實踐的問題。每個數學教師都必須考慮如何高效地完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素質。隨著“互聯網+”如浪潮般如火如荼地開展,現談談對此的實踐與研究。
二、“互聯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網絡課件的智能化,開展個性化教學
新課改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而在傳統教學中這只能是一個理想化的追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對幾十個學生,要充分照顧到每一名學生很困難,雖然教師是有主觀愿望的,但是卻缺少客觀條件的支持。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其為教育領域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個性化教學成為現實。在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中,可以通過網絡制作課件,高效開展教學活動,全面講解統計與概率數學知識,對統計與概率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學習頻率與概率的關系時,這個內容本身難度較大,難以理解,如果教師仍然采用生硬、晦澀的語言開展教學活動,并不利于學生對這個知識的理解。所以,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制作為一個網絡型教學軟件,其中包含了頻率、概率的定義,學會看統計表和統計量、練習題和課外相關內容,通過合理安排,學生具有自主選擇權,能自主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比如說有些學生已經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就可以選擇有一定難度的測試題進行練習;有些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還可以看一看課外相關內容。這種教學方式,突出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也充分發揮了自身個體性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既做到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2.利用互聯網豐富資源,開展任務驅動教學
在“互聯網+”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相關資料,使課堂教學的開展擴充到教材內容之外,可以講解更豐富的知識給學生聽,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也可以制作網絡虛擬站,通過這個站點,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自己查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相關知識,更提高了自身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時,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點,可以布置一個學習任務——制作統計圖。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和數據并進行整理,最后根據所學知識制作相關條形統計圖。具體做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先將查詢到的有用的信息保存到相關文件中,然后小組成員共同篩選信息,并對信息進行重組,從而以此為依據制作統計圖。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積極性都很高,在小伙伴的配合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鍛煉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還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3.利用網絡建立學習網站,提高整體教學效率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通暢。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地運用網絡。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要大膽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內容。例如在學習概率應用題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幾種應用題類型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組成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網站,在這個網站中有不同問題場景和不同難度的應用題,還有一些對學生的幫助和指導。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給出的網址進行登錄,可以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電腦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與老師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也可以在留言板中提出問題等待老師解答。采取這種教學方式,不限制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學習相應的內容。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到了數學知識,并掌握了一項認知工具,知道在以后的學習中如果遇到困難,還可以通過網絡查詢。
4.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在“互聯網+”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需要創設情境。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把學生的情緒調節到最佳狀態,老師可以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產生弄清事物的好奇感,調動創造性思維的熱情和激發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的良好狀態中,思維就得到了大大激活。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硬件的信息技術的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功能,制作各種問題情境的小課件,從而優化導入環節,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教學中,我們還可以設計學生最喜歡的動畫片、最喜歡的課外活動等情境,讓學生在這些生活情境中充滿興趣地探索數學知識、掌握統計的方法。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設計一個與現實生活相貼近的情境小課件,比如小孩子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利用信息技術形成直觀的展示,促進學生知識形成
數學老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雖然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很強,但是往往理解能力跟不上,尤其是數學“統計與概率”比較抽象。數學教師有責任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其內涵,而不只是單單讓學生“記”住學過的知識點,因為這樣記得快忘得也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知識與能力結合在一起,把情感、態度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從而充分體現“過程與方法”。在“互聯網+”背景下,恰當利用豐富性、生動性和形象性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直觀地展示出抽象知識,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知識是如何形成的。“互聯網+”實現了知識由靜態變為動態,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更直觀的掌握和理解。
6.利用大數據系統分析,針對學生因材施教
卡耐基梅隆大學教育學院的一句經典的口號是“不得不承認,對于學生,我們知道得太少”。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于我們每個教師的心中,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但是教師并沒有針對學生真正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不是教師不想,而是班上學生太多,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各不相同,真正實施起來難度很大,而極課大數據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改善這一現狀。過去,統計一個班學生在一次作業或者一份試卷中的錯題,至少要花一個小時。目前,利用高速掃描儀把學生的作業或試卷掃描進電腦,就能完成對一個班學生一次作業或一份試卷的數據采集和分析,一般只需要一分鐘。在極課大數據系統中,對每個學生的成績、知識點、難度進行一個自動的多維度的分析。同時,通過這一系統能使教師了解每道題全班學生的得分率,進而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精準化的把握。“互聯網+”下,通過大數據的有效幫助,可以在不太增加教師工作量的前提下,對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與處理,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總之,“互聯網+”下,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教育深度結合,從而產生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的表現形式,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不斷充電,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借助互聯網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深度融合,培育全新的一代。
參考文獻:
[1]薛麗君.“互聯網+”環境下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構建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23):269-270,272.
[2]周義元.互聯網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5):177.
[3]馬濤.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材的靈活應用[J].東南西北(教育觀察),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