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軍
摘 要:根據教育部門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相關要求,小學語文的高段位學習需要綜合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不少學校存在著為了應試考試,重視“寫”,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的方法和閱讀量的積累引導,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對文章的分析、解析能力較為欠缺,嚴重背離了當前素質教學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改善當前高段位的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成績,是廣大老師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改善的問題。結合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改善性的方法思考,希望給廣大教育同行提供方法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方法提升
閱讀能力培養是語文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小學階段是積累詞匯、了解句子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小學作文的構思、布局離不開借鑒和模仿,閱讀是打開語言的一個重要通道,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注重學生閱讀的培養,課堂上讓學生認真研讀精品課程,反復琢磨語言的組織與構思,課后要加強同年齡段相關書籍的學習和借鑒,穩步提升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的作用
1.閱讀是語言學習和借鑒必經階段
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詞匯總量相對較少,教材上入選的課本文章往往是當前適合學生學習的較好范本,不少選段多是精品。所以閱讀教材課本是學生獲取詞語、句子、語言組織的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生字生詞的學習,學生能夠更進一步拓寬詞匯積累量,然后才能做到對語言的借鑒和模仿,特別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接觸到作文,更離不開遣詞造句、文章的布局構思等。
2.閱讀是增強視野的重要通道
高年級語文學習需要進一步學習高級的一些語言詞匯,而學生的語言量較為有限,閱讀是較快的一種途徑和方法,比如開展對課本的精讀、研讀、誦讀,評析語言、句式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知道每個詞語為什么這么用,用的巧妙之處在何處,讓學生真正去吸收這些好的詞匯、造句等方法。與此同時,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詞匯總量較少,教材上入選的課本文章往往是當前適合學生學習的最好范本,不少選段都是精品,需要老師正確引導,反復研讀,學習文章的精妙之處。另一方面老師要選擇閱讀必要的課外讀物,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是提升學生知識積累的重要步驟和方法,在當前減負的教學背景下,不少學校學生的閱讀量非常少,知識貧乏,遇到語文考試句子分析不知道如何下手,寫作文沒有材料積淀,文章言之無物,不利于孩子們的語文學習。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與不足
小學階段基礎性的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較大的益處,當前而言,不少學校在閱讀教學和閱讀方法的引導上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缺乏正確閱讀方法的教學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少小學語文教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認字、寫字背誦課本。老師在上課時按照教學大綱,先讓學生學習生字詞,然后把新學到的字詞帶入新課本上通讀。由于孩子們剛接觸到新內容,理解很難到位,一篇文章孩子們支離破碎地勉強讀完,具體文章講的什么全然沒有理解,更談不上對句式、句子的理解,語言的美感全然不知。在對古詩詞的學習時也是要求學生去多遍背誦,具體到句子內涵和外延,很少去講解,學生雖然勉強死記硬背下來,時間長了也容易忘記。
教師在課堂上對閱讀技巧方法的引導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有的小學語文教師甚至沒有運用小學閱讀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仍然停留在教導學生詞義與字面內涵的較淺教學層次上。閱讀時沒有抓住文章的情境、文章的背景去教學,不少學生勉強背會。特別是在古詩詞學習時,不少老師沒有做好閱讀方法的引導,造成不少學生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學生沒有較好地掌握住閱讀與背誦的關系,費時費力,事倍功半,對于孩子們的自信心造成較大打擊。
2.缺乏對語文閱讀興趣培養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不少學生把學習當成了負擔。興趣是學生的第一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往往不能夠堅持做,也不能夠把事情做好,語文閱讀在掌握了基礎的閱讀方法后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少老師在講解課本時,沒有很好地把文章的背景講述清楚,學生可能對部分句子和句式難以理解,甚至對不少句子理解時感到吃力。而課堂上不少老師,僅僅把課本一講,孩子們聽得一知半解,可能又沒有較好地消化理解,加深記憶,最后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3.學生的閱讀面較窄
不少學校只講述課本上的內容,學生的閱讀知識面接觸面較窄。豐富閱讀知識量是學生當前需要提高的地方,不少小學以素質教育為理由,僅僅看教材,學生的閱讀量遠遠不夠,沒有相應的知識鋪墊和知識積累,在遇到新的話題、文章時,孩子們往往會感覺話題較為陌生。特別是學生在開展語文的閱讀理解、作文項目時,不少學生因地域、文化、成長等諸多因素的差異,掌握的相關語言和文字背景較狹窄,給后續的學習造成了較大的困擾。
4.閱讀后不能靈活運用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少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下,也讀了不少相關書籍,但是僅限于對閱讀知識的了解,不會靈活運用相關的閱讀材料。根本原因是對閱讀材料的句式、段落布局等相關方面沒有去歸納分析,也沒有做好模仿借鑒,所以應用起來較為困難,而學校語文老師也沒有做好閱讀的規劃以及閱讀的應用方面的教學規劃設計。如果老師能夠開展相關模仿,借鑒應用課堂教學,學生對閱讀后的應用學習、模仿與借鑒方面應該會掌握得比較快,有利于學生語文的整體學習和提升。
三、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探索
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多在閱讀和分享活動中掌握吸收,所以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貼近生活,倡導閱讀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要直觀、形象、具體、真實。教師要做好必要的規劃和引導。
1.注重精讀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育階段選入到課本上的文章多是當前的精品內容,比較適合當前年齡段孩子們的學習。老師在課堂上要認真做好教學規劃,比如在學習古詩詞時,要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逐個詞語,逐個句子認真講解,特別是唐詩,離我們當代較為久遠,每個詞語與當代的用法差異較大,孩子們的理解能力有限,老師要做好相關內容的講解,學生理解了每句話的意思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接下來老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反復誦讀,體會語境和語言的奧妙之處。讓學生養成精讀的習慣,不能囫圇吞棗,淺嘗輒止。
2.注重課外書籍的閱讀
現在的信息更新較快,語文考試出題較為靈活,所以開展課外書籍閱讀十分必要。語文老師要做好正面的引導,比如制訂適合學生當前閱讀的“讀書計劃”,明確學生在一個學期內要讀哪方面的書籍,一個月要讀幾本,一星期內要讀幾篇,要制訂科學合理的計劃,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同時老師也要做好書籍科目的審核,比如書籍的難度、書籍的適用人群等,如果學生閱讀了較高難度的書籍,可能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造成較大的挫傷。為便于書籍量的把控,語文老師可以要求每個學生提供一部分適合學習和閱讀的書籍,建立一個班級共享書籍閱讀模式,這樣每個學生都能閱讀更多的書籍,增加了閱讀量。
3.注重建立閱讀筆記
學生閱讀是一種對新問題和新事物的接觸與探索,在小學階段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科知識內容的增多,把閱讀內容完全記下來是一件非常費力的事情,而做好讀書閱讀筆記是對閱讀內容快速吸收和記憶的一種良好方法。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拿出一篇優秀范文,進行課堂示范性教學,指出這篇文章在句子、段落構思上的技巧,甚至把比較好的句子、句式拿出來一一講解,讓學生知道應該借鑒哪些方面,在學生自己開展閱讀時就知道哪些需要特別記憶,并形成閱讀后記錄的良好習慣。
4.注重優秀范文的閱讀
一篇好的文章對學生的影響深遠,老師要精心選擇一些好的文章讓學生去閱讀,并理解其中語言的使用的巧妙之處。例如我們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中,通過閱讀和感受,讓學生掌握自己的描寫方法。例如,例如記敘文的時間、地點、背景的描寫,是記敘文的常見要素,把握好文章的主題和段落之間的關系,做好段落布局,為后續自己寫文章做好相關鋪墊和積累。所以語文教學要根據當前語文的教學要求和教學難點,選擇不同題材,不同話題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多讀優秀范文和優秀題材,書讀百遍,自然會對文章有較深的理解。
5.加強閱讀后分享與分析
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訓練的基本內容,會讀一篇文章到會寫一篇文章中間有很大的差距。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學生先閱讀,然后讓學生談談這篇文章到底講了哪些主要內容,這些內容又是如何設計布局的,讓另外一些學生分析句子和語言的組織安排,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進一步了解對課本的掌握程度。同時老師借助學生的課外閱讀的開展,形成讀書札記,讓學生每周把自己閱讀的內容與大家一塊分享,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量,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下一步寫好文章打下一定的基礎。
6.注重運用模仿訓練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重點是讀寫結合,小學階段在詞匯的積累,語言的組織上都有很大欠缺不足,循序漸進的閱讀必不可少。在閱讀量到達了一定程度后,教師要做好對學生語言組織、遣詞造句的培養訓練。首先是模仿的方法訓練,剛開始是一些詞的準確應用,詞的用意要恰到好處,避免張冠李戴,其次是句子與句式的靈活把握,小學階段的句式訓練必不可少,讓學生通過閱讀時思考肯定句、疑問句、否定句的不同以及應用場景,然后才是段落的布局,一篇好文章的合適的結構必不可少,通過多篇閱讀訓練后學生要模仿文章,寫出類似的簡單句子,語文老師可以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模仿一段后,便可開展命題文章,讓學生利用真情實感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并開展必要的評比與點評,循序漸進的提高。
小學階段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吸收與鞏固階段,知識面正逐漸開闊,而好的閱讀方法是打開語文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課堂上老師要做好閱讀方法的教學,讓方法指導學習的過程,以便孩子們能夠更好地開展課堂閱讀。培養孩子們的語感,多讀和熟讀、精讀,利用有限的資源開展閱讀分享與閱讀交流,穩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應用。
參考文獻:
[1]畢小衛.采用讀寫結合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7).
[2]錢方,柯云.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讀寫結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