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數學。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數學教學就應該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了解數學,掌握數學。在教學中要讓數學情境、數學語言以及數學問題都貼近生活,最終回歸生活,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
關鍵詞:貼近生活;理解數學;服務生活;熱愛數學;數學價值
數學蘊藏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里。也可以說我們生活在數學的懷抱中,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數學的支撐。量體裁衣顯然離不開數學。廚師在制作各種飯菜時,每種材料占多少比例,各種火候分別需要多長時間等都需要數學知識來解決。我們的交通工具自行車的框架,就用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特性早在舊中國就已經被運用在房屋的建設中了,現在各種道路、建筑以及橋梁等的建設更是離不開數學。又例如:看電視時,眼睛至少離電視多遠,才能有效預防近視?做家務時,怎樣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試題,各種類型的題目分別占多少百分比才能適應各類學生?再比如:植樹時,樹與樹的間隔是多少,才能最有利于樹的生長而不浪費土地?醫生開的藥每隔多久服用一次效果最好?可見,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努力讓數學教學生動有趣。具體做法如下:
一、選取貼近生活的素材
教學中,教學素材的選取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對呈現出的內容感興趣,才能積極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注重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學生的激情達到高潮時,再讓學生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這樣經過自己的思考以及小組之間的交流后,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非常有利于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方法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時,我給學生播放了學校組織的校園交誼舞,學生在欣賞舞蹈的同時,很自然地就可以提到“一共有多少人在跳舞”這一數學問題,學生興趣高漲,帶著探索的激情投入知識探索中。又如: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我拿出若干個茶壺,讓學生分小組圍著茶壺,告訴學生要測測他們的繪畫能力,看誰畫的最準確。學生真以為是數學老師要上繪畫課呢,熱情高漲,學生畫完后展示一組學生的繪畫時,我很自然地提出:“同一茶壺,為什么同學們會畫的不一樣呢?”學生眾說紛紜,都在幫老師找原因。當大部分同學都能說出“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所以畫出的圖形也不同”時,我順勢導入數學新課,就這樣,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概括出了數學知識。
二、使用兒童話的教學語言
教師的課堂語言看似與數學知識無關,但實踐證明,同一堂課,不同語言風格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理解程度都不一樣,數學知識有時候是枯燥乏味的,要學生接受和理解這些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容易做到的。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因此,根據學生的特點,讓數學語言專業化、生活化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平均數”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數,我向學生展示一位老爺爺在傷心地哭泣,便問學生:“想不想知道老爺爺為什么哭?想幫幫老爺爺嗎?先來看看老爺爺遇到了什么問題?原來是他從新聞上看到了一條信息:2018年,我國男性的平均年齡是71歲,老爺爺今年70歲了,他以為自己只能活一年了,所以傷心地哭泣,誰有辦法來勸勸老爺爺,讓老爺爺不傷心呢?像講故事一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學生都能想到用平均數的知識幫老爺爺分析,課堂氣氛異?;钴S。不知不覺中理解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息息相關。
三、從生活中建立數學模型
教師要善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這樣,才能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幫助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從而更加熱愛數學。例如教學“圖形的周長”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讓學生觀察學校花壇周圍的護欄,還為學生展示了乒乓球拍周圍漂亮的貼線等,從護欄的長度、貼線的長度過渡到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進一步幫助學生從各種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周長的概念,體會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大量與周長有關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還讓他們感受到了廣闊的生活情境。還為接下來探究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各種圖形的周長做好了鋪墊。
四、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
我們學習數學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需要用數學來幫我們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學習數學后,必須能將數學再應用到生活中去,回歸生活,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如學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有關知識后,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后實踐,給你一段長24厘米的鐵絲,你能圍成幾種長度都是整厘米數的長方形(包括正方形)。這樣,既能讓學生深度理解周長的公式,又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教學中,我還經常引導學生編寫童話故事,寫數學作文。如在學習“除法的意義”一課中,學生理解了平均分用除法后,我便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編寫除法故事。學生興趣高昂,在編寫故事中加深了對除法的理解,并讓學生感受到除法無處不在。不斷讓學生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知識解釋世界的習慣。
總之,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歸到生活中去。只有將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從而更加熱愛數學,體現數學學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