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加坡教育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為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通過對其內容進行分析,并結合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對兩者進行了比較,旨在通過比較從新加坡的經驗中得到有益啟示:立足于國情,在與當代實際相結合中傳承儒家優秀文化;加強隱形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作用;“和而不同,多元統一”,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關鍵詞:中國;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比較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9-0065-03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一)傳統儒家文化教育
在新加坡,傳統儒家文化教育是弘揚東方文化價值觀的主要方式。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思政教育旨在培養公民民族意識以及奉獻精神。新加坡在學校中開設儒家倫理課是比較普遍的,課程的內容主要以“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為核心,目的是通過東方文化及價值觀的灌輸培養“新加坡人”。新加坡的儒家思想摒棄了傳統儒家思想中“過時的”及與現代化建設相背離的內容,吸收了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形成了與新加坡德育需求相符合的教育思想。與此同時,新加坡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創新性的構建,符合新加坡時代發展要求,比如“仁者愛人”中“仁”既包括愛人,還包括愛己(自尊)、愛物。
(二)共同價值觀教育
新加坡提出的五條“共同價值觀”,是在汲取各民族共同價值觀念上提出來的。在結合多元化的國情及儒家傳統文化思想基礎上的“共同價值觀”,其觀念超越了種族的邊界,強調 “新加坡人”的概念。這樣的價值觀是被當地所有新加坡公民所能接受和認可的,在此基礎上加強了各民族的團結。通過開展“共同價值觀”教育,使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擁有正確的人生導向;同時,共同價值觀還旨在維護各種族之間的民族團結、加強各種族之間的民族交融。
(三)品格教育
新加坡普遍重視個人的品格教育,將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過品格教育培養學生誠信、友善、勇敢、善良等良好品質。例如,新加坡的社區服務,通過社區服務培養公民的愛心和責任感。
(四)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公民教育旨在教授公民的基本知識、文化以及道德價值觀念,明確新加坡公民應享有哪些權利以及國家應承擔哪些義務,在此基礎上使公民成為一個能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其中公民教育中也灌輸“國家意識”,國家意識的灌輸就是要讓全體國民共同團結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旗幟下為新加坡奮斗。國家意識的培養,能使國民樹立愛國主義意識,加強民族團結,為建設穩定的國家奠定基礎。為此,新加坡當局主動地把國家意識教育當作關系國家政局穩定、繁榮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
(五)生活與成長教育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開設“生活與成長”課,這是人生觀教育的課程。生活與成長教育(人生觀教育)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與人生成長密切相連的價值觀念,使學生通過該課的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知識觀念并應用于實踐中,養成遵守基本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如全國性的禮貌活動日,通過參加禮貌活動,加強公民個人行為及規范,倡導人們講禮貌,使每個新加坡人都在活動的熏陶中受到感染和影響。
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過程中歷經各種磨難,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永恒不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緊緊圍繞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展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政治理論教育、“三觀”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治紀律教育等。這些內容之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一個互相聯系、促進的整體,共同豐富了中國思政教育的內涵。
(一)政治理論教育
政治理論教育內容涵蓋范圍廣泛,其中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政治理論教育的核心部分,同時傳達國家至上原則的愛國主義思想也是其中比較重要的教育內容。通過政治理論教育,對人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養,深刻理解國家方針政策意義重大。
(二)“三觀”教育
“三觀”教育,主要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三觀”在于培養人們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是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世界觀,是對周圍世界關系的看法和觀點,正確的世界觀對人生觀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人生觀,是對人的生存價值、意義的看法,以正確的人生觀作為導向,對提高個人價值有重要意義;價值觀,是一種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使個人能明辨是非清白。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幫助人們分析和解決在復雜情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深入學習引導人們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導實踐。同時正確的“三觀”能形成正確對待生活的態度和看法,也有利于辨別是非真偽,引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評價看法更為真實可靠。
(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將社會規范體系的基本道德原則和規則內化于公民自身道德素質的教育活動。道德教育以善惡來指導人們的行為習慣,通過將道德教育內化于心,使人們將其外化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旨在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其主要包括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三個方面,通過廣泛開展道德教育,使人們恪守道德底線、嚴格要求自我,進一步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做一個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四)法治紀律教育
法治紀律教育包括法治教育和紀律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樹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意識是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通過法治教育引導人們遵守已有秩序、履行自己職責。紀律是需要共同遵守的規則,需要人們嚴格要求自己,有規則意識,同時要求在實踐中鍛煉自我,并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建設法治社會,是當今社會各界的共識,通過法制紀律教育加快法治社會的建設,培養人們的法治紀律觀念,使人們自覺遵守和維護國家法律、紀律。
三、新加坡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異同辨析
(一)新加坡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相同點
1.反映國家的利益。新加坡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都包含培養公民和國家建設者的內容,對這個實質,在中國是非常明確的,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對培養國民的政治素質給予高度重視,他們刻意塑造理想的“新加坡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至上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遠遠要比個人利益重要,個人意志必須要以國家意志為前提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2.注重對公民品格的培養。新加坡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都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公民品格的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內容。新加坡把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廉、恥”的思想加以改造和發展,培養公民的道德修養。中國通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培養公民正確的人生導向和道德價值觀念,使人能明辨是非并在行為上約束自己,成為一個有品性、德性的人。增強青年一代的道德意識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個人品格和素質的培養,是包括新加坡和中國在內的各國都達成的共識。
3.將青少年作為重點人群。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與青少年工作密切相關。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事關祖國的興衰命運,“少年興,則國興”,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建設的需要。因此,新加坡和中國都非常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新加坡小學各年級就開始使用《好公民》教材,中學也開設了《新公民學》和《公民與道德》等課程。《好公民》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培養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維護家庭和諧穩定,使家庭成員尊老愛幼成為常態,同時促進種族和宗教之間的包容和理解,學習優秀公民的良好行為和品質,培養適合新加坡學生的道德品質價值觀,教育學生為別人著想。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明確提岀:“高尚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從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
(二)新加坡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差異
由于文化、民族屬性、制度、國情等差異,新加坡和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必然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1.目標性質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性質也不相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人的目標。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體現的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強調三個層次目標:第一層次,是對自己民族及文化傳統的認同。強調各民族對自己文化認同是基于新加坡多元化國情提出的,同時在此基礎上也強調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和認同,這是最基本、最低的層次;第二層次,是亞洲人的觀念。新加坡是一個亞洲國家,這與西方社會是存在分界線的,亞洲人觀念時刻提醒新加坡人保持獨立性,不被西方文化所殖民;第三層次,培養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新加坡人”。它體現的是以資產階級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公民的根本要求。
2.確立目標的理論依據不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同時也由于殖民和移民文化,又使其受到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綜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對中西方不同理論有選擇地吸收。其內涵體現東方的傳統價值觀,也體現資本主義國家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思想,主要以歐美國家實用主義哲學、“社會契約論”等資產階級學說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推崇主觀經驗,強調功利和效用,其本質核心是宣揚個人主義。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與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宣揚個人主義不同,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集體主義。
3.反映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階級性,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文化背景不同,也必然會導致每個國家所體現出的內容不同。比如,由于新加坡是亞洲移民國家,又是英國殖民地。因此,新加坡的教育既反映了亞洲國家的傳統文化,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同時,作為一個多種族國家,又強調成為“新加坡人”的意識觀念。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具有新加坡民族特有的烙印。我國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始終注重整體利益,倡導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在近代抵御外辱、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又形成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些思想對當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國所提出的“四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就反映了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比如,“四有”中的“有道德”,就反映了我國幾千年來重視道德教育的傳統,而“有紀律”反映了我國對集體主義精神的強調和推崇。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一)立足于國情,在與當代實際相結合中傳承儒家優秀文化
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良好的道德教化和德育提升作用。新加坡將儒家傳統文化和社會有機結合,大大提升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而在當今的中國,儒家思想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需要立足于國情,與中國現代社會相結合,繼續對中國的儒家文化繼承和創新,對儒家的優秀文化傳統吸收、繼承、創新,促進儒家精神文化的發展。如個人自強不息精神、誠實守信品格以及勤儉節約美德等,對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國家凝聚力都有重要的意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應該摒棄儒家文化的糟粕,應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繼承,要革除其與現代化不相符合的方面,賦予它新時代的內容。
(二)加強隱性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作用
新加坡強調國家意識,一方面通過顯性教育培養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通過滲透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公民的行為。我國的德育采用正面的灌輸教育思想比較普遍,從小學開始,就開設有思想品德課程,課程的設置大多也是培養學生敬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勞勇敢等美德。不可否認,正面的灌輸思想對德育培養有促進作用,但在課堂之外的地方,我們也應該加強隱性教育,這些隱性教育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起到春風潤物的作用。所以,將顯性德育方法和隱性德育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和而不同、多元統一”,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在新加坡,各民族相互交流、和諧共處,這與新加坡大一統的思想密不可分。“和而不同”是新加坡著力塑造“新加坡人”的形象,但是并不妨礙新加坡的各民族文明的發展,儒家文化和馬來文化、印度文化和諧共存,新加坡鼓勵國內各種種族、宗教加強接觸、聯系和了解,提倡包容。在新加坡德育始終堅持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情,強調多元化教育,但更注重統一,是一種能夠被各民族接受的統一方式,符合了德育規律。中國也有和新加坡相似的國情,例如,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的價值觀念。當前,各種道德現象、道德問題屢見不鮮,在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道德問題的發生,沖擊和影響著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學習和借鑒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處,對我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具有益處。
參考文獻:
[1]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蘇崇德,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比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陳立思.比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孫義蘭.中國與新加坡當代大學德育比較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靳義亭.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及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7]劉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7).
[8]薛飛.中國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5.
作者簡介:劉燕梅(1989—),女,漢族,四川高縣人,單位為西華大學,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