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世軍
摘 要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課改理念實施,科學探究被列為課程實施的重要過程。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些都離不開對學生的科學方法的教育。
關鍵詞 初中物理;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142-01
滲透科學方法教育是初中物理新課標的要求,是學生世界觀形成的需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研究的理論依據
在《物理課程標準》中,課程總目標:“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學習終身發展必需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方法,養成思維習慣,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嘗試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p>
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把科學探究列為課程實施的重要過程,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近年來,在中考中關于實驗探究和科學方法的考察題目比重越來越大。
二、研究的目標
(一)感受——使用好處,但不必記住,例如理想模型法、科學推理法。
(二)了解——知道采用的方法,了解研究過程,理解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例:類比法、轉換法。
(三)掌握:初步掌握怎樣運用這種方法,能在教師指導下,在新情境中能運用這一方法研究、解決有關的問題。例:科學探究法、實驗法、觀察法、控制變量法等的應用。
三、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調查研究法、文獻綜述法、理論建模法、資源推廣法、實證分析法
具體實踐方法:(1)著重進行觀察、實驗方法的教育;對于科學思維方法,只能隱性滲透,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分析、比較、概括等思維方法的訓練。(2)注意教學要求應按層次展開,逐次遞進。(3)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教育。
研究要在平時的教學中邊實踐、邊探索、邊進行經驗總結。
(二)具體措施
1.利用物理學史滲透科學方法——側重科學態度和精神;
2.在物理基礎知識的傳授中滲透——側重各種科學方法;
3.在實驗過程中滲透——側重觀察和實事求是態度;
4.在應用及習題中滲透——及時反饋和修正。
四、初中物理常見的科學研究方法
(一)控制變量法
“控制變量法”在新課標“科學探究”能力目標中被明確提出,是中考熱點。
決定某一個物理量變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要研究與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往往要控制其它影響它的因素不變,然后來比較、研究這個物理量與要研究的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
(二)類比法
類比法是指認識和研究物理現象、概念和規律時,將它與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點的現象進行靈活、合理的類比,以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三)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學中,研究某物體或物理現象的作用效果時,為了簡單化,常用一個物體或物理量來代替另一個物體或物理量,但不會改變物理效果。這種研究方法為等效替代法。如在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我們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驗證物與像的大小關系;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四)轉換法
一些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要研究它們,我們往往要使之轉化為學生熟知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現象來認識它們的方法,在物理學上稱作轉換法。如:在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時,我們利用了磁場的最基本性質是對其中的磁體有力的作用來判斷磁場的存在;在研究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時,我們利用乒乓球的彈跳顯示音叉在振動等。
(五)理想實驗推理法
理想實驗推理法是在思想上構建,通過邏輯推理完成的一種特殊實驗方法,在實際中并不能真正的完成。
(六)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是指根據所研究問題的需要和具體情況,突出問題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無關干擾,從而簡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分以下三類。
1.被研究對象理想化模型:如為研究光、磁場方便人為構建的理想模型光線、磁感線等。
2.條件理想化模型:把被研究對象所處的外部條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例如:光滑表面、輕質物體等。
3.過程理想化模型:在實際的物理過程中只考慮主要因素所引起的變化過程叫做過程模型。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科學研究方法還有很多,這些是比較典型的幾種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物理研究科學方法的滲透與培養,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