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明秀
摘 要:2017年9月,全國開始實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將科學本質、科學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學習內容鑲嵌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科學主題中,創設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累生活經驗,增強課程的意義性和趣味性。因此,要想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需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應從多方面保護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關鍵詞:小學科學;小學教育;科學方法
一、精彩的課堂導入,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了好的開頭,就如同一部好的樂章奏好了序曲一樣,能先聲奪人,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蠟燭的變化”時,首先,我告訴學生今天老師要給他們變一個小魔術,這時,有很多的學生坐得更端正了,并且把頭抬高了;接著,我向學生出示一朵白色的紙花,以及放在噴壺里的三種無色溶液(1號溶液是溶解堿面制成的Na2CO3溶液,2號溶液是酚酞試劑,3號溶液是白醋);然后,我向白色紙花上噴1號溶液,白花沒有什么變化,再噴2號溶液,白色紙花突然變成紅色。此時,就聽到有的學生驚呼。再噴上3號溶液,紅色卻消失了,引發了學生更大聲的驚呼。這個小實驗利用顏色的變化,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感到神秘。借機,我說:“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秘密?”學生迫不及待地說:“想!”我要求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找到答案。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高效的科學探究,培養好奇心和求知欲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式學習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這種符合兒童天性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科學精神的有效學習方式。高效的科學探究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課前精心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得越精細,生成得越精彩。科學老師要想課堂上的實驗取得成功,在課前需要自己至少先操作一遍實驗,觀察現象和發現問題,尋求答案,做到心中有丘壑,課堂上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例如:在教學“沸騰”這節課時,我課前做了好多次實驗,可水都沒有沸騰。我就一次次地分析原因,改進實驗裝置,并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首先,將200mL的燒杯改成50mL的,裝入的水減為30mL,接著,調節酒精燈的高度,使用外焰加熱,在此基礎上,給燒杯蓋上一個蓋子。10多分鐘后,水沸騰了,實驗取得了成功。又如:在教學“熱氣球上升的秘密”時,需要用塑料袋制作一個簡易的熱氣球。課前我選擇平時使用的普通塑料袋,結果發現“熱氣球”很難飛起來,遇熱還極易收縮。于是,我試著換成各種不同大小和厚度的塑料袋,最后發現平時使用的材質極差的筒狀垃圾袋卻是制作熱氣球最佳材料,使用這種實驗材料,現象非常明顯。
在課前及時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并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才能保證課上實驗的成功,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如果因為課前沒有精心準備而導致課上實驗的失敗,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科學的興趣也可能會喪失。
2.課上呈現材料要有序
材料的呈現要有序。在科學課實驗教學時,面對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學生常常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去把玩,而不是帶著問題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做實驗。鑒于此,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將材料放在實驗桌的桌洞里或適時發放給學生,而不是一次性發給他們,這樣既保證了實驗材料的神秘性,又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學“蘋果為什么落地”時,課前先把實驗材料放在桌洞里,在學生經過大膽猜測,師生共同認為需要實驗驗證后,再讓學生把實驗材料拿出來,認識實驗材料并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實驗材料證明物體會受到地球引力?這個實驗完成后,需要驗證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時,再給學生發放實驗所需的橡皮和小玻璃杯。這樣,根據課程的進度,依次呈現材料,學生的好奇心始終被老師牽引著,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小組的活動也很有序。
3.課后科學作業生活化
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科學探究的結束,這只是學生邁開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學生可以利用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到生活中去活化、去整合、去運用。于是,我們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更應該注重生活化,選擇有趣的內容,繼續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課后的拓展活動真正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如,學生學習環境的拓展,學習活動的延伸。
例如: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包括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皮膚感知、用鼻子聞、用舌頭嘗,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可以這樣布置:到家里的廚房中,用學過的一種或幾種觀察方法仔細觀察,看有什么發現,并記錄下來。廚房里司空見慣的油、鹽、醬、醋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或許他們沒有真正仔細觀察過,而這樣的家庭作業不會對他們產生太大的負擔,反而會使他們覺得很有趣,原來廚房里的調味品是這樣的,繼而他們對自己生活中的好多東西都會產生好奇和一探究竟的欲望。這樣,在他們小小的心靈內埋下一顆熱愛科學、樂于探究的種子,為以后的科學教學和科學探究做了良好的鋪墊。
三、運用多種科學教學方法和策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多采用能激發學生興趣,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以及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使學生愿意主動學習。不同的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學生習慣了探究式的教學之后,偶爾換換口味,學生會倍感新鮮,更加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上“有趣的不倒翁”一課的前一天晚上,我給學生布置制作一個不倒翁的作業,一聽到這個作業,學生十分興奮,立刻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我告知他們如果不會的,可上網查閱資料。第二天,同學們都把自己做的不倒翁帶到了學校里,有些同學還在不倒翁上面用彩筆畫上了精彩的圖案。上課時,我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的制作過程,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積極踴躍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及做法。但是,幾位同學做的“不倒翁”會倒,其他同學積極幫他們分析會倒的原因,在學生的交流討論過程中總結出了上輕下重的物體不容易倒。這節課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結論,也沒有拿出現成的不倒翁讓學生觀察,而是采用制作模型的方式。顯然,這種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同時還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四、尊重奇思妙想,發展好奇心和求知欲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上科學課時,小學生時常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冒出來,或者一時間難以解答,或者與教學目標大相徑庭,但是我們絕不能簡單否定或者輕微處置,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課后進行思考和研究,并且表示愿意為他在課后研究中提供幫助與指導。當學生發現老師和自己一樣,對他所提出的疑問充滿了好奇和研究的興趣,并且也想動手試一試,一定會讓孩子們感受到極大的鼓舞!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得到教師的肯定與鼓勵,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得到充分保護與發展。
在各種公開課上,有時我們可能會提出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的問題。此時,往往會有學生站起來回答非老師所需的“標準答案”,時間就會一拖再拖,直至超時。其實,當學生無法回答出我們所要的“答案”時,我們可以順著他們的思路引導他們聚焦到本堂課的教學問題中來。并非所有的回答都必須按部就班,有時候非常規的回答以及老師巧妙的解圍也會成為課堂上最為精彩的一筆。在教“關節”一課時,在講解要保護我們的關節這一環節時,我播放了一段平時個別學生在下樓梯時從臺階上直接跳下的視頻,問學生這種動作可能會有什么危害?有的學生答會傷到腿,有的學生答會傷到腳腕,有的學生答會使胳膊受傷……雖然這些答案都不錯,但是這些都不是我要的“標準答案”。此時,我順著他們的思路問“傷到腿的哪個關節?”“傷到腳腕處的哪個關節?”“傷到胳膊上的哪個關節?”……這樣就巧妙地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上來。這樣,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機智。
五、巧用多媒體,引發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學課大多情況下都是通過科學實驗或者制作模型來發現科學奧秘,學習科學知識的。這些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并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科學概念。然而,科學課也經常會出現一些超距離、超時空的科學知識,既無法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也無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體驗。這時,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視頻或者一些小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學習六年級“探索宇宙”這一單元中“太陽家族”“神秘星空”“探索宇宙”這幾課時,我給學生播放了關于太陽系以及有關宇宙的視頻資料,還播放了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Flash課件,通過觀看影片,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八大行星的特點以及整個宇宙的構成等,之后讓學生分別寫出他們的觀看筆記。不僅加深了對太陽系以及宇宙構成的了解,還激發了學生對宇宙的研究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書寫觀察筆記的習慣。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必備的。
小學生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準備得當,設計得當,引導得當,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會得到保護,那么,在科學課以及課后拓展中,他們不僅能玩得開心,玩得放心,玩得盡興,而且他們也會有所感,有所悟,同時他們的科學素養也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金傳寶.美國教師激發和培養學生好奇心的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2(7).
[2]姚詠.美、法等國對兒童好奇心的培養[J].外國教育研究,2012(3).
[3]張會英.好奇心 興趣與創造力培養[J].中國-東盟博覽,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