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琨
摘 要:在初中政治教育中,教師往往不拘于教材的內容,會加入當時的時事政治熱點問題,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模式可以了解當前國內和國外的時事,培養學生對時政的見解,也是政治教學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必要步驟。探討時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滲透。
關鍵詞:時政教育;滲透;初中政治教育
一、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培養綜合素質人才賦予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現在對學生的要求已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了,我們要培養學生有放眼未來的氣度和能容世事的胸襟。學生對于生活中時政的敏銳性,應該在教學中受到關注。中學思想政治課也越來越強調知識理論與生活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在掌握政治理論的概念和原理的同時,還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獨立分析、判斷時政現象的能力。
二、時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時政教育使初中學生加深了對我國政策現狀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同時通過時政教育,培養初中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其次,通過了解時政,能培養用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如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國內外的政治問題也越來越復雜,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但卻深受復雜社會格局的影響。通過時政學習能培養中學生樹立正確的辨析意識,與時俱進也能鍛煉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再次,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把時政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結合,至關重要。學生核心素養是要求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而德育教學中時政教育對學生各項素質的提升都有幫助。對時政的關注,能使學生順應實時轉變思想觀念。在信息化的社會中,學生在紛繁的信息海洋提取到對自己有利用價值的信息,這樣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最后,教師在政治教學中融入時事熱點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好的方法是把時政熱點作為教學案例,學生在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的同時還增加了自己對政治的認識。
三、時政教育如何滲透在初中政治教育中
初中學生面對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所以每一門學科都盡量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便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如何把時政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在政治教學中,這是很多一線教師研究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總結出以下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1.學校要重視時政教育的開展
時政教育對學生和教師的成長都有積極的作用,所以學校要注重時政教育的推廣。比如,建立一些方便瀏覽的報刊專欄,并且做好實時更新,使教職工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的了解實時新聞動態。學校要嘗試建立多樣化的信息來源渠道,除了上面介紹的報紙、雜志專欄外,校園廣播要有固定的時政節目時段;信息化時代,學校也可以有效利用多媒體設施,采用這些措施就是為了讓學生和教師從多種渠道接受信息,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2.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政治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時政與政治課的內容有機結合。教師可以把時政內容作為教學案例與學生共同探討,既增加了學生課堂的參與性,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的內容時,教師是引用了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例子,展現了社會凝聚力和民族力量,通過實例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意識。還可以在課堂上舉辦“時事專題講座”,讓學生成為時事專題論談的主體,教師為他們選擇適當的時事論點,讓學生自己去搜集信息,論述材料。這樣能鍛煉學生用自己的視角和知識儲備解析當前的時政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課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增加學生的主體意識。
3.時政教學要緊扣時效性和教育性
初中政治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時政觀察觸覺,要不斷學習和更新時政觀念。具體的辦法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節目等各種方式關注時事熱點,并能合理地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時政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時效性,教師在時政教學過程中要與時俱進,為學生呈現有效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自身的學習態度和對時政信息的關注態度,在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學生。例如,在學習“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相關內容時,教師給學生舉例時下各大新聞板塊都在報道的“奔馳女司機維權案件”的實例,因為新聞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也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度,因此這樣的教學實例更能吸引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入有時效性的新聞,不但達到了政治的教學目的,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是一舉多得的教學方法。
四、總結
政治教學內容很枯燥但又十分重要,政治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引入時政教學,這樣不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對時政問題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明玉.初中政治教學如何加強時政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2013(18).
[2]王愛敏.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探索:以“跨文化溝通助北京可持續發展”一課的教學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3(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