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芳

摘 要:以翻轉課堂教學形式開展,通過觀看微視頻、完成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有效引導學生對于年月日的知識有個初步認識;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層次去探索關于年月日的知識,為學生創造性發展提供了機會。基于翻轉課堂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利用微視頻和自主學習任務單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討論學習和進階作業練習,加深對年月日知識的理解,通過“課初檢測—提升性練習—小組合作探究(制作年歷,安排調休)—反饋與評價”這樣一個教學結構,給予學生更多的小組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的機會。
關鍵詞:翻轉課堂;合作探究;案例
一、案例背景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程改革的變遷,教師也在不斷地變更教學理念,改善教育方法,翻轉課堂在這個時代下應運而生。翻轉課堂也叫作顛倒課堂,通過對知識傳授和內化的顛倒安排,打破了傳統課堂“課堂學習,課后鞏固”的教學模式,并對學習時間重新規劃,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對傳統教學的革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能夠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以來固有的一些舊的教學方式。針對“年月日”的知識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筆者首先從改變課堂模式來改變教學行為。本節課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課前觀看微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課堂檢測—提升性練習—小組合作探究”等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多層次去探索關于年月日的知識,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片段分析
(一)課前學習
課前:閱覽自主學習任務單—帶著任務觀看微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整理收獲—提出困惑與建議。
微視頻片段1:介紹太陽、地球、月亮的關系,介紹年月日的由來;從2015年的年歷中知道一年有(12)個月,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微視頻片段2:介紹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左拳記憶法。(如圖1)
播放教師演示數大月小月的視頻,讓學生跟著一起數一數。這兩個微視頻片段的學習,給予學生一定的操作體驗,讓學生產生對年月日的認識,深刻記憶大月與小月。而自主學習任務單配合微視頻,作為輔助形式,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和思考,避免了“填鴨式教學”。
(二)課堂展學
1.課初檢測
“課前,小朋友們通過觀看微視頻,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知道了什么?”教師提出問題了解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
生1:“我知道了一年有12個月。”
生2:“我知道了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生3:“我知道了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可以用左拳記憶法。”
課堂上筆者通過讓學生交流展示,達到鞏固微課知識的效果,并通過評價自主學習任務單,了解和檢驗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在學生達到了一定的學習基點后,進而鞏固內化深一層的知識。
2.提升練習
練習一:記一記,寫一寫
(1)一年中相鄰的兩個大月是( ? )月和( ? )月。這兩個月一共有( ? )天。
(2)4月有( ? )天,是( ? )個星期零( ? )天。
(3)根據2015年的年歷,想一想2016年的元旦是星期( ?)。
練習二:想一想,算一算
根據2015年每月的天數,算一算2015年全年有多少天。
完成后小組內先匯報,組長檢查,再由小組代表匯報。
師:“你是怎么計算出2015全年的天數的?”
生1:“把每個月的天數都相加。”
生2:“7個大月的天數加4個小月的天數加一個28天。”
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理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已有的知識認知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在解決提升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計算,查閱年歷,相互交流,極大地發揮了學習的積極性。
3.協作探究
給學生提供三種月歷制作卡(見圖2):根據2015年12月31日是星期四,請你制作2016年1月的月歷;根據2016年7月1日建黨日是星期五,請你制作2016年6月的月歷;根據2016年9月10日教師節是星期六,請你制作2016年9月的月歷。
師:“你是怎么制作2016年1月的月歷的?”
生:“因為2015年12月31日是星期四,所以2016年1月1日是星期五,然后從前往后寫,1月有31天,寫到31號。”
師:“你是怎么制作2016年6月的月歷的?”
生:“因為2016年7月1日是星期五,所以2016年6月30日是星期四,可以從后往前寫。”
師:“你是怎么制作2016年9月的月歷的?”
生:“因為2016年9月10日是星期六,可以從這一天往前寫到1號,往后寫,寫到30號。”
師:“如果你是一名假日辦的小官員,看看下面的節日放假是否需要調休?如何調休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日歷,常經歷的假期,生動形象地讓學生感受到年月日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
4.暢談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你覺得應該給自己布置怎樣的作業?”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大月,小月,知道了左拳記憶法。”
生2:“我知道了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有關系的,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生3:“今天的數學課很有趣,很喜歡和同學們一起交流。”
生4:“今天小組的代表們很勇敢,我沒有發言,下次我要向他們學習。”
三、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受此啟發,新課堂應該成為人本課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旁觀者、督促者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在本節課中,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不是簡單、無序的知識,而是能夠反映社會的需要,符合學生已有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僅包括一種數學結果,更多的是蘊含其中的數學思想。內容的選擇要貼合學生實際的需要,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探索,但也需要呈現層次性和多樣性。本課將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聯系,從基礎知識到提升練習到合作探究,運用了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游戲、兒歌、制作月歷、安排調休等活動,加固了對年月日的認識。
(二)教學活動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統一,有效的教學應當課堂注重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交互課堂,學生應當多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小組交流。本節課設計了兩個協作探究活動,第一是制作月歷,小組之間要先交流突破點,從提示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找到相應的方法;第二是安排假期調休,緊密貼合生活實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學習評價
課堂中多元化的評價可以全面地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但是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也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要關注小組的合作,也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本課中,每一個活動,教師都會相應地給予一個正面的評價,讓孩子都有信心繼續學習。
筆者第一次嘗試翻轉課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到底來自哪里?”尋找過很多答案,筆者認為最貼切的還是“興趣來源于成功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給予他肯定,便能讓學習永無止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