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清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許多教師都認識到了小組合作的教學作用,將小組合作積極運用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生活化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認識到數學對生活的作用,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小學數學學習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小組合作背景下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生活化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如果教師運用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會打消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在小組合作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深入研讀課本知識,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
很多數學知識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數學課本中的圖片和習題都融入了生活化的素材,充分引起了學生的關注,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然而很多教師忽略了教學資源的運用,沒有充分利用這些與生活相聯系的知識點,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深入研讀課本,關注到課本知識的運用,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位置”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小游戲進行課程導入,讓一部分學生站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剩余學生說出他們的位置,或者請學生用幾組幾座、前面后面的方式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幫助學生鞏固之前的教學知識,再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出班級的座位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朋友的位置,再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朋友的位置,提問學生表達位置的方式有幾種,有沒有既統一又簡便的表達方式呢?以此來確定位置的表達方式。接下來讓學生觀察課本中動物園示意圖的圖片,想象自己在動物園中,讓學生與組員討論自己在圖中看到了什么,再帶領學生共同解決課本提出的問題。由于動物園是學生在生活中常去和感興趣的話題,課本的例題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小學課本中的許多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和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分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一道例題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小明到超市買糖果,一盒糖果重一百克,三盒有多重?學生能夠很快地算出是三百克,接著提問如果用千克來表示呢,那一百克可以看作是幾分之幾千克呢?學生也能夠求出十分之一千克。之后再反向提問學生三盒糖果重三百千克,一盒糖果有多重?學生能夠用三百除以三得出一百克,如果用千克做單位,三百克是幾分之幾,得出的算式有什么意義,讓學生思考兩種提問方式的區別和聯系,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得出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結論。運用一個簡單的生活化習題能夠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的呈現到學生面前,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學知識,認識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小組合作效率
濃厚的興趣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組合作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思考數學問題,提高對數學的認知,深刻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在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每位學生對生活都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投入到數學教學中。例如,在“負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一道應用題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結合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使學生快速的解決數學問題。其次,可以幫助學生重現生活經歷,這樣能夠激發學生接受知識的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共同重現生活場景,使學生快速了解復雜的教學內容,輕松解決數學問題。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綜上所述,在小組合作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師需要詳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清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深入研讀數學課本,將數學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創設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莊嘉嫻.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3):147-148.
[2]薛金友.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