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
【摘要】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城鄉接合部初中學校要在分析當前地域性語文教學現狀的形勢下轉變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文章旨在提高城鄉接合部初中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下,為城鄉接合部這個獨特區域的語文教學提供相應的教學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城鄉接合部初中;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進行自我思考和探索,是學生正確獲取知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概念
1.城鄉接合部
城鄉接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鄉村的土地利用性質的城市和鄉村地區的過渡帶,又稱城市邊緣地區、城鄉接合地、城鄉交錯帶,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鄉村地帶,是城市與鄉村兩種地區相互接觸、混合、交融的特殊地區。
2.城鄉接合部初中學生
城鄉接合部初中學生主要是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為主,由于經濟條件、文化素養、教育方法限制,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缺陷,孩子缺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氛圍。又因缺乏親情關愛,難以抵制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蝕,城鄉接合部的初中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差,表現在語文學習中缺乏自律的能力,導致語文學習缺乏主動性,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3.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來實現學習目標,強調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得到提升,從而進行能動的學習。自主學習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在學習動機上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主動參與學習目標的制訂;學生在學習方法上能針對學習內容獨立地開展各種學習活動;學生在自我約束的前提下,能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生在學習效果上能針對學習目標進行自我監督與管理。
二、城鄉接合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1.教師的教學模式陳舊
城鄉接合部初中語文課堂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導,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部分教師缺乏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意識,在現今初中語文教材全面改版的前提下,不能及時轉換觀念研讀教材,研讀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和能力,自然就不會從學習效果上去考慮學生是否能真的理解和接受,也就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2.父母對孩子自主學習的觀念淡漠
城鄉接合部初中學生家長受教育的程度較低,不能認識到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也不能協助教師在家中進行監管,致使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比較低,有的甚至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3.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意識薄弱
城鄉接合部初中學校的學生,他們求學的小學階段要么同樣是在城鄉接合部地區,要么是在貴州、云南等外地學校,參差不齊的學習層次導致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上缺乏與之適合的學習群體,自然也缺乏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這也導致初中學生缺乏語文自主學習習慣,他們大多機械被動地進行學習,而無自己的想法與主張。同時,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對學習語文學科的信心比較弱,這將會導致他們放棄語文學科的學習。
4.語文獨特的學科特點增加了學生的畏懼情緒
語文是一門隱性的學科,它重在對學生進行人文陶冶,很多時候無法通過考卷的分數來衡量其重要性。同時,語文又是一門讓人很矛盾的學科,人們既知學習語文很重要,但又常常忽視它的重要性。很多家長認為,語文就只是學習文字語法,會識字,能讀文,可理解文字的意思,不影響學習其他的學科,不影響日常生活也就差不多了,而忽視了語文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不易養成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城鄉接合部初中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通過轉變人員的觀念,搭建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平臺
(1)轉變教師觀念,變“主導”為“引導”
城鄉接合部初中學校要利用現下教材全面改版的時間,緊抓對教師的專業培訓,讓教師從語文課堂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從學生的基礎和實際需求出發,不斷更新語文教學理念,不斷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減少自己在課堂中直接掌控的時間,將課堂學習時間還給學生,由“主導”變為“引導”,變“灌輸講授”為“答疑解惑”。如我校在對語文教師的課堂監控監測中,將教師的課堂授課時間明確規定為不超過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二,將學生課堂中回答問題的次數明確指定為全班學生的60%以上,用這些看似比較固定死板的監測手段來達到幫助教師轉變其較為滯后的課堂授課模式的效果。
(2)轉變家長觀念,變“放任”為“共管”
城鄉接合部初中學校學生的家庭教育配合程度直接關系著孩子語文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而孩子在家中自主學習的狀態和效果尤其需要在家長的監管之下才有可能實現。因此,我校通過搭建家校共育的東風,跟家長反復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讓家長予以重視。同時,每周發放“語文學習操作指導書”,明確告知家長監督孩子進行語文學科預習與復習的內容、要求和時間等,讓家長在監管過程中有“法”可巡。
2.通過教授自學的方法,提高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
(1)指導學生設計思維導圖
在整本書閱讀流行的現下,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具體的單元文本或者名著等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譬如我在教授《駱駝祥子》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會學生以小說主人公祥子的人生經歷“三起三落”為主線設計較為清晰明朗的思維導圖,同時也指導他們用思維導圖呈現像祥子一樣有著悲慘命運的其他黃包車夫,來尋找這一種職業人群悲慘的社會根源,以此得出結論:落魄凄慘的祥子只是悲慘黃包車夫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了解了這些,學生就會進一步深入文本區探討造成他們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學生在設計思維導圖的時候不僅需要精讀文本,細讀人物,更需要運用工具書、電腦網絡、與同伴交流等手段進行資料的查找與收集,學生對小說的了解欲望就更為強烈,課堂中的學習自主性自然就能得到更深層次的體現。
(2)教給學生學習同種文本的方法
教是為了達到不教。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中窮盡語文解題的方法與技巧,自然應該告訴他們同類型文章的閱讀思路,讓學生在學習中運用舊知解答新知。如講解文體特征比較鮮明的議論文時,需要通過講解兩三篇典型性的文本,系統地教會學生怎樣找出文章中心論點或分論點,再依據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大致模式給課文劃分段落,在掌握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論據,運用了何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之后,教師就要學會放手,退居幕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嘗試進行新文本的分析。也許學生在最初獨立接觸新文本的時候有很多的畏難情緒,但只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幫助和引導學生,他們就會慢慢地適應,達到脫手,甚至脫手快跑的目的。
3.通過搭建共生的課堂,實現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目標
(1)秉承“因為一個人喜歡一門課”的原則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需要在去除原本師道尊嚴的前提下,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此氛圍的營造中展現教師獨特的個性魅力和廣博的文學修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吸引,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在課堂中,語文教師要做一個“美”與“善”的傳播者,用自己良好的審美體驗和樂觀積極的精神風貌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美的熏陶、文化的熏陶,這樣的語文課堂自然就是學生的精神樂園,學生自然就對老師有了充分的尊重和信賴,自然就能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秉承“因為一種習慣影響一生”的原則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養成習慣。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不但能夠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更能輻射至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①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筆者近年來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踐行預習這個習慣,開學上新課之前,我會系統地教給學生預習的具體方法和要求,形成一份明確的預習操作指導書。根據教材的不同體裁具體確定好以下預習步驟:誦讀中標記、積累中歸納、查閱中自學、分類中固化、質疑中提升。具體到對標注符號、圈劃具體內容進行了明確統一的要求,同時也提醒學生注意預習的要點和落實檢查反饋的具體方法,以相對固化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語文自主預習的基本操作方法,讓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
②培養學生整理歸納的能力。初中學生雖說已有十四五歲,但對知識的梳理歸納能力較弱,所以語文教師應當每天跟學生強調幾個問題:今天語文課學到了什么?老師怎樣教授的?還有沒有不會的問題?用這三個問題串聯起語文知識點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點自主學習新的文本內容,如同體裁文章的自主學習,同單元文章的自主學習,同作者文章的自主學習等,真正實現將已學知識運用于新的課程之中。
③培養學生質疑求新的能力。城鄉接合部初中學校的學生大多缺乏思考的習慣,思考的前提是質疑,而這又是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教師首先可提出引導性的問題指導學生對文本內容或文本的寫作手法等進行質疑,再提醒學生變換思維角度進行一題多問,“以疑導疑”提出更多的探討性問題,啟發學生的質疑能力。例如在教授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這一文章,教師可率先提出問題:“文章中為何說‘我們娘倆好好過,他們家里就兩口人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新的問題:“母親提出跟他好好過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是身體情況嗎?”在類似質疑的過程中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實現對主題“重病母親對患難兒子隱忍”的思想突破。
(3)秉承“因為一群人能行走更遠”的原則
正所謂獨學無友,學生的學習也需要群體式的共進。城鄉接合部初中學生的吃苦精神與堅持精神落后于城區學生或偏遠農村學生,學習中的畏難情緒也比一般地區的學生更明顯。這時,語文教師需要營造小組合作的群體學習氛圍,讓小組成員的共進行為影響并帶動其他學生的個別行為。通過小組的協作學習、伙伴的交互作用,達到幫助同伴答疑解惑的目的。當然,此時的教師雖說退居幕后,但既不可放任不管,也不可以居高臨下的監督者的身份存在,而應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合作討論,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探討研究,從而養成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四、結語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地域特征,在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下,構建綠色的師生關系,尋找自主學習的解決方案,在聯合家庭教育力量的前提之下,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與興趣,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索中提高,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麻淑娟.淺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問題[J] .新課程(中),2017(06).
[2] 嚴靜.農村初中語文課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10).
[3] 李巧.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 .學苑教育,2014(22).
[4] 吳玉霞.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 閱讀與鑒賞(下旬),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