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 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形思維工具,其中包括文字、圖形、色彩、符號等。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教學便于學生記憶知識、理清知識脈絡、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思維導圖教學策略也不是所有初中生物課程都適用。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思維導圖的應用提出了策略優化建議。
關鍵詞:思維導圖;生物教學;建議
一、前言
思維導圖是選擇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可以用文字或圖畫表示,而圍繞這一主題的相關的要點,則從這個主題上分散出來畫分支的形式,在分支末端用一個詞、圖片和符號表示;若該分支的要點中包含一些更細節的知識點,則以亞分支的形式表示在圖中。
初中生物學課本知識是以板塊、系統編排學習的,非常適合利用思維導圖來學習。筆者根據自己從事生物教學的實踐,對思維導圖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優勢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并對其策略的優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二、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優勢
1.利用思維導圖教學便于學生梳理知識脈絡
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節課或這個單元講了哪些知識點,從大腦中建立起宏觀的知識構架,對知識理解和應用起到了很好的幫助指導作用。從系統科學的角度,使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抓住重點,梳理知識結構,理解知識點。比如初一北師大版《生物學》上冊第五章第1節《光合作用》,該課程設置了5個課時,內容涵蓋了光合作用相關實驗、光合作用的起源、葉片結構、光合作用反應式、光合作用實質和意義、光合作用的應用這幾個部分。由于學習時間相對較長,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缺乏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筆者在教完整節《光合作用》以后,在某班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圖1)幫助學生總結了知識點,該班課后作業反饋情況比不用思維導圖總結的班級要好。思維導圖如下:
2.建構思維導圖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思維的創新能力
在學習中教師鼓勵學生可以通過復習回憶,溫故知新的方式不斷補充完整某一課或某一單元的思維導圖。在此過程中發散出一些相關生物知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自然形成,漸漸在腦海中構建出知識網。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銜接知識的能力,而知識銜接中每個學生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其切入點可能會有所不同,從而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王秀平和嚴德穩等曾對初中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作出了相關研究,實驗結果顯示思維導圖能不同程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關于思維導圖策略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建議
在生物教學研究中還發現,部分教師單一地使用思維導圖教學,忽略了每節課知識的構成結構,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思維導圖的教學適用一些知識點零散的,較少有從屬關系的教學內容。但是對于一些生物課程中較抽象、概念多且邏輯要求較高的教學內容則不適用。比如初二北師大版《生物學》的《遺傳與變異》這一章中《性狀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因其中概念較多,且邏輯關聯較強,如果用思維導圖教學則無法體現全面的知識點,也不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筆者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畫出了這節課的思維導圖(圖2)。此圖是出自班級一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之手。從此圖看出,思維導圖沒有直觀顯示出精子、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過程中基因配對的聯系,基因和染色體之間的關系,顯性基因對隱性基因的掩蓋作用,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內在邏輯聯系等,而且思維導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圖片無法在繪制中體現。班級中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已經意識到這節課的知識點無法全面地展示在一張思維導圖中,有學生甚至提出這節課的知識點需要畫兩到三個思維導圖才能展現。對于概念較多、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生物學課程內容,建議使用概念圖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中優勢明顯,但并不是每節課都適用。筆者認為對優化思維導圖的應用策略這一課題的研究仍需加強,這需要教師進一步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以便讓這一先進的教學策略更快、更好、更大地發揮其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秀平.生物教學中思維導圖教學策略構建與應用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2]嚴德穩.運用思維導圖策略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實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