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慶雙
摘 要:基于“課程思政”的視角,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應有之義。針對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高職院校需從三個層面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宏觀層面要樹立生態化理念,中觀層面要加強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激勵保障,微觀層面要打好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踐育人和新媒體建設組合拳。
關鍵詞:課程思政;傳統文化教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3-0001-02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又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的實質是改變傳統思政理論課“孤島式”的局面,挖掘各類課程所蘊含的德育資源,把思政元素融匯于各類課程,拓展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構建一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從知識體系而言,傳統文化以倫理道德見長。正因為如此,斯賓格勒把道德靈魂當作中國文化的基本象征符號。不言而喻,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家族相似性”,存在相同的理論基礎、一致的價值目標和互補的教育功能。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強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應有之義。
毋庸諱言,新媒體環境下部分高職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不容樂觀,主要有文化誤識、道德失落、利益至上以及行為失范等表現。由于職業指向、就業導向擠壓傳統文化等人文素質教育,所以一些大學生成為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有學者指出當前思政課教育體制的問題,“就其形式而言,以政治課替代道德教育導致了學科性質的混淆;就其內容而言,忽視了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前,高職思政理論課僅有三門課,只有部分章節涉及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內容,缺乏系統的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勢在必行。
1.宏觀層面:樹立生態化理念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強調“四個講清楚”,這同樣是傳統文化教育亟須更新理念的基本遵循。盡管文化傳承的形式多種多樣,最根本的途徑還是教育。顯然,文化傳承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文化傳承,還包括家庭、社會、公共傳媒教育等外生態系統。各系統要各司其職,凝聚教育合力,協同發揮教育整體效應。職是之故,本文首先冠之以生態化理念。有學者說“生態學的真諦是整體論”。為此,學校要糾正唯技能教育是瞻的片面認識,牢固樹立生態化理念,堅持人文素養是做人之本、應用技能是立業之基的育人方向,尊重教育主體地位,建設文化涵育環境,優化人文通識課結構,內外銜接,建立立體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生態化。教師要消除傳統文化課可有可無的觀念痼疾,加強學習和研究,逐步提高傳統文化教學能力,提升立德樹人的水平。
2.中觀層面:加強保障機制建設
為貫徹落實《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精神,推進傳統文化傳承工程,高職院校必須從體制機制建設入手,在組織機構、經費投入、考核激勵等方面,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保障機制。
(1)組織保障。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傳統文化選修課,但是對傳統文化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教育效果難遂人意。為此,高職院校有必要成立相應的教學管理機構和專門研究機構,對傳統文化教學實行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的管理和研究。比如成立三級管理機構,第一級是學校傳統文化教學領導小組,由相關部門領導組成,負責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第二級是傳統文化教學管理委員會,常設機構在教務處,負責日常教學管理、監控和督導;第三級是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室,由相關的專兼職教師組成,負責開展日常教學和研究。
(2)經費保障。傳統文化課進高職院校還為時不久,軟硬件建設相對滯后,所以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如學習、培訓、參觀、調研和考察交流等均需要專項經費,學校具體操作時可以參照國家對思政理論課提取專項經費的規定和要求。一方面,可將經費用于教師培訓及其教學,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安于三尺講臺,更樂于教書育人;另一方面,可將經費用于教師參加各種學習、培訓、參觀、調研和考察交流,旨在拓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幫助其獲取最新教學素材和教研動態。
(3)激勵保障。評價體系的缺失,會使教育行為流于形式或政策上的應景之舉。目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學既無統一的權威教材,也無規范的評價體系,這顯然制約著教學效果和目標達成。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評價,將其納入院校整體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評價體系,制定規范、合理的考核體系和考核辦法,實行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對優秀教師應輔以評優評先、職稱評定或職務晉升等方面的政策性傾斜。其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評價。一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既有授課教師的評價,也有大學生本人、同儕群體、家庭成員的評價。二是評價內容要過程化,主要包括理論、操行、實踐能力的評價。杜絕“貼標簽”式的“表態評價”,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并舉。三是評價方法要多樣化,如采用統一評價法、過程評價法、總結評價法、調查評價法等。
3.微觀層面:打好育人組合拳
(1)課程體系。課程傳遞的是知識,流動的則是文化。從靜態的課程計劃來看,學校必須把傳統文化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明確課時和學分。就教材和教學內容來看,學校可以結合多元文化教育理論(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逐步構建三級課程體系。學校應遵照《綱要》和《意見》的文件精神,甄別、選擇或編著教材,確保“供給側”的科學性、針對性。如開設《大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等必修課,開設《大學生國學經典導讀》《中國哲學簡史》等選修課,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職大學生<弟子規>踐行讀本》等校本教材。從動態的課程實踐來看,學校應逐步消除人文教育選修課少且傳統文化內容更少的弊端。關于課程設置,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為例,可以在大一年級第一個學期開設,將課時安排為12周以上,每周 2課時以上。
(2)課堂教學。針對高職大學生的文化基礎和學習特點,教師需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實施“內容營銷”,促使大學生“好學樂知”。CCTV的“百家講壇”出現的“于丹現象”“易中天現象”,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有益啟迪和學習榜樣。除了傳統的講授法、案例法、討論法、情境法、任務驅動法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敘事法進行教學。敘事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以講故事的方式把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如此一來,“故事往往就成了知識間溫柔的黏合劑,會有效減少知識的斷層與片面”。
為提升敘事法的實效性,教師需注重“道術結合”:一是語言鮮活而易懂,力戒學術味。輔以信息化與多媒體手段,體現時尚化、趣味性和情境化。二是彰顯人文關懷。秉承麥克菲爾的“體諒模式”,“陳情”與“說理”相結合。三是多元互動。借鑒主體間性哲學范式,“教師講”與“學生講”相結合,進行開放式對話。四是促進價值契合。教學文本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現代價值的轉化和闡釋,體現可信、有用。教師要通過反思性表達,實現行為主體與敘事主體的價值趨同,使之不再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而是臻于“踐其行”的狀態。正如一位學者所言:“敘事倫理學的道德實踐力量就在于,一個人進入過某種敘事的時間和空間,他的生活可能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3)實踐育人。眾所周知,開展實踐教學已成教育共識,豐富的實踐活動是提高傳統文化教學效果的應然之舉。派納(William F. Pinar)指出:“課程不是由學科構成的,而是由主體、主體性組成的。課程的開展就是動態的建構自我、建構主體性生活體驗的過程。”因此,教師有必要做好規劃設計、過程指導和結果評價,積極推行第二課堂記分冊或學分制。要利用好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國學大講堂、傳統文化節、影視欣賞及思政理論課等各種有效載體,通過文化、學術、創業、藝術、娛樂等活動打造校園傳統文化精品。此外,還要讓傳統文化教育移步社會,教師可以借助志愿活動、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專業課實習等活動載體,讓學生深入感知傳統文化的底蘊和魅力。可以定時組織參觀民俗文化館、古跡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開展“現場教學”,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美國的大衛·庫伯指出“體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是由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行動應用四個階段建構的學習系統。對照視之,不無重要啟示。正是通過這些生活化的“教育場域”,融文化熏陶、思想啟迪與實踐體驗于一體,與思政理論課相得益彰,促進了知、情、意、信、行的統一,實現了如著名哲學家馮契所說的“化理論為方法”與“化理論為德性”。
(4)新媒體建設。社會學家默頓和傳播學家拉斯韋爾都把文化傳承視為傳媒的一項重要功能。“互聯網+傳統文化”是信息化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播方式。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多媒體技術,開發微課、MOOC等,推進“游戲化”學習模式,增強課堂“具身教學”的效果。其次,教師對傳統文化文本的詮釋和轉換要立足于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變古奧晦澀為鮮活時尚,體現生活化、實用性和人本性。再次,教師可以借助微博、QQ群、微信等感性化的傳播形式,“精準滴灌”,線上線下共促傳統文化傳承。最后,學校要加強官網建設,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加強對大學生使用公共傳媒和自媒體行為的教育、引導,使大學生上網真正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綜上所述,基于“課程思政”的視角,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應有之義。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部分高職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不容樂觀的現狀,高職院校需從以下三個層面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宏觀層面要樹立生態化理念,中觀層面要加強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激勵保障,微觀層面要打好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踐育人和新媒體建設組合拳。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曲文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2]韓星,朱康有.大學生國學經典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張沿沿,談語,吳文濤,張舒予.“內容營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資源開發的策略探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02).
[4]派納.自傳、政治與性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5]林凡.基于“體驗學習圈”理論的高校思政課教改探索[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