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英 黃蘋

【摘 要】為迎接全球化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荷蘭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采用國際化的職業教育學分轉換體系、營造“在地國際化”的多元學習環境、大力促進職業教育的跨國流動,走出了一條非常有特色的國際化發展路徑。借鑒荷蘭經驗,我國應堅定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理念,構建具有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著力提高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堅持職業教育“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策略。
【關鍵詞】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9)08-0088-06
全球化背景下,學生和教師的跨國流動性不斷增強、國際和跨國公司成倍增長、國家間勞動力流動性不斷增強、在跨文化工作場所工作的機會不斷增加,因此,國際化成為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作為一種與經濟結合得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徑。世界經濟論壇《2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荷蘭全球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四位,歐洲第一位,奠定了其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的領先地位,荷蘭以小國大業的形象再次驚艷世界。世界經濟論壇認為荷蘭優異表現的背后是“強有力的教育體系和高水準的技術轉化能力”的支撐,尤其是完善、靈活、多樣的國際化職業教育為荷蘭培養了大量世界一流的、極具國際競爭力的技能人才,為荷蘭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現代化戰略之一,借鑒他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有益經驗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動因、舉措、成效與啟示,以期為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動因
進入21世紀以來,歐盟采取多種措施促使各成員國開放勞動力市場,促進人才流動,荷蘭職業教育面臨國際、國內的挑戰。2000年初,荷蘭教育文化科學部提出了全面實施國際化教育的計劃,職業教育國際化成為全面提高荷蘭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據加拿大著名學者簡·奈特(Jane Knight)的觀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學術因素被認為是推動教育國際化的四個關鍵因素,[1]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也受到這四個因素的影響。
1. 政治動因: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
荷蘭國土面積僅為41 528平方公里,人口1 702萬,這個彈丸之國卻是歐盟創始國之一,也是歐盟第二大出口國,在歐盟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大衛·杰弗里(David Geoffrey Smith)認為教育是“外交政策的第四個層面”,有助于提高一個國家的形象。[2]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達的職業教育為荷蘭塑造開放、創新的國際形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全球化時代,要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荷蘭政府意識到必須加強與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的交流與合作,走職業教育國際化路徑,才能屹立于世界職業教育強國之林。
2. 經濟動因:適應知識經濟的新要求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銀行、OECD等國際組織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跨國公司大量涌現,促進了商品、資本、技術、服務的跨國流動,經濟全球化態勢深刻地影響著全世界所有國家。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荷蘭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對勞動者的要求不斷提高,需要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想、終身學習意識的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荷蘭為西歐小國,卻是典型的開放型國家,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要求,荷蘭需要進行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以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加速發展知識經濟,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增強社會凝聚力。荷蘭政府大力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不僅是為了培養出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合格人才,更希望與他國建立較好的國際關系,獲得直接和長遠的經濟利益。
3. 社會動因:拓展勞動者國際化空間
一方面,荷蘭人口密度為515.1人/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一的就業機會來源于跨國企業,勞動者就業競爭壓力很大。跨國企業不僅要求勞動者技術嫻熟,還要求其具有國際視野、能適應國際化工作環境。為擴大荷蘭勞動者國際生存空間,滿足國際化勞動力市場的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要走國際化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荷蘭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預計到2030年,荷蘭65歲以上老人將占總人口數的25%,勞動力人口與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下降到2.4∶16。[3]這一嚴峻形勢迫使荷蘭不得不進行職業教育國際化改革,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勞動者,促進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同時吸引他國勞動力到本國來學習、就業,為荷蘭儲備優秀勞動力資源。
4. 學術動因: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是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又一重要動因。隨著全球化影響的逐漸深入,要想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必須重視職業教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職業院校的學生要想掌握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技能,就必須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學習,培養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院校的教師要想在學術上取得進步,就必須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擴展學術視野,與他國學者進行合作;職業院校要想提高自己的辦學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就要不斷地學習和借鑒他國的經驗,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
總之,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任何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單純依靠自己就獲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只有走國際化發展的路徑,將國際維度融入教學、研究和服務中,才能提高辦學質量和學術水平。
二、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具體舉措
2000年初,荷蘭教育文化科學部提出了全面實施國際化教育計劃,職業教育國際化成為全面提高荷蘭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荷蘭建立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采用了國際化的職業教育學分轉換體系,增強了荷蘭職業教育的可比性和遷移性;大力營造職業院校“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即“教育領域中發生的除學生海外流動之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的多元學習環境,[4]提高了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并大力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的跨國流動,拓展了師生的國際發展空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際化成效突出。
1. 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荷蘭國家職業資格框架
2008年,歐洲議會和理事會正式批準建立歐洲資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簡稱EQF)。該框架由低到高共分為8個級別,涵蓋了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訓以及非正式學習獲得的資格,是歐盟各成員國職業資格體系的翻譯工具,被認為是促進會員國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增加透明度的手段。[5]2012年以來,荷蘭引入了歐洲資格框架(EQF),構建了與歐洲資格框架對接的荷蘭國家資格框架(Dutch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簡稱NLQF)。荷蘭國家資格框架(NLQF)如表1所示。[6]
荷蘭國家資格框架(NLQF)與歐洲資格框架結構相同,體現了學習成果導向原則,涵蓋了整個教育體系并區分八個資格水平,涉及從小學到高等教育的所有教育部門,包括人生各個階段的各種教育或培訓的內容,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將不同資格和證書囊括其中,搭建起不同教育類型和不同學習形式的“立交橋”,為學習者提供了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渠道。同時,該框架與歐洲資格框架各級別完全對等,因此,可以與歐盟大多數國家的職業資格證書相比較,提高了荷蘭職業資格證書的可比性和可流通性,是鼓勵荷蘭勞動者流動和終身學習的關鍵手段。
2. 采用國際化的職業教育學分轉換體系
由于歐盟各成員國學分獲取途徑不同,認證方式各異,不同國家學習者學習成果的認定成為職業教育跨國流動的重要障礙。為解決這一難題,歐盟委員會于2008年4月推出了歐洲職業教育和培訓學分轉換體系(European Credit Sye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簡稱ECVET)。荷蘭將該體系融入本國職業教育體系之中,將各職業資格細分為符合歐洲級別的、各機構之間可互認學分的學習單元,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學分來量化,并可以在歐盟成員國范圍內積累和轉化。
通過采用國際互認的職業教育學分體系,荷蘭公民可以自主決定接受正規或非正規職業教育的時間和地點,使得終身教育成為可能。該系統的實施突破了荷蘭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荷蘭與歐盟其他國家之間學分轉換的障礙,不僅為荷蘭與其他國家學歷相互比較和認可提供了方便,更為荷蘭公民的跨國流動提供了便捷與保障。可以說,國際化的職業教育學分體系幫助荷蘭成功地提高了職業教育學歷證書的透明度和兼容性,也增強了荷蘭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3. 營造“在地國際化”的多元學習環境
歐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為荷蘭職業教育的國際化帶來了挑戰,加之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荷蘭政府對職業院校學生跨境流動的經費支持有所減少,讓每一位職業院校學生都能出國學習或工作不現實,因此,荷蘭采取了多方面的應對措施,努力營造“在地國際化”的職業教育學習環境,讓學生身在荷蘭境內也能在多元文化、多種語言環境下學習。[8]
一是自2012—2013學年以來,無論英語是否是所從事職業的先決條件,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4級資格認證對英語有強制性的要求,參加認證者必須要通過通用英語和職業英語相應級別的考試。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雙語教學,通常是英語,也可能是德語或法語。在普通高中教育和大學預科教育較低年級的教學中,至少有50%的課程使用外語授課。職業預備教育中采用雙語教學的課程也達到了30%的比例。[9]
三是課堂教育的國際化,以整個歐洲作為學習的大環境,開設相關國際化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其他文化的特點并尊重其他文化,培養學生在國際環境中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從而形成“在地國際化”的學習氛圍。
四是加強與國外學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鍛煉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荷蘭參與了歐盟的“網絡孿生學校”(eTwinning)計劃,通過Skype、網絡、郵件等方式,荷蘭初級、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和教師可與32個歐洲國家的師生在網絡虛擬社區中一起學習或討論同一主題。[10]
4. 大力促進職業教育師生跨國流動學習
荷蘭教育、文化與科學部長杰特·布斯馬克(Jet Bussemaker)認為:“出國留學不僅培養專業技能,也能教育年輕人不做井底之蛙。”在職業教育國際化方面,荷蘭充分利用歐盟各種不同的學習項目,促進職業教育的跨國流動,如“達芬奇計劃”(The Leonardo da Vinci program)和“伊拉莫斯+計劃”(Erasmus+Programme)。“達芬奇計劃”和“伊拉莫斯+計劃”主要是為受資助者提供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中的跨國交流和學習的專項經費,總體目標是促進成員國在職業教育領域的跨國交流與合作,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從而從整體上提高歐洲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處于歐洲職業資格框架3級或4級水平的荷蘭學生在荷蘭國家網站“舞臺集市”(Stagemarkt)上注冊后,可以從全球4 000家經過認證的培訓公司中選擇一家國際培訓公司,申請出國培訓或工作。2013年荷蘭共有10 000名學生實現了職業教育跨國流動,約有5 000名荷蘭職業教育學生獲得“達芬奇計劃”的資助,在國外進行短期學習或工作(最短時間為2周),另有5 000名職業教育學生自費到國外短期工作和學習。
三、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經過多年的努力,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據統計,2013年國際上有934名學生來到荷蘭接受職業教育或短期工作。[11]與2009年相比,2013年荷蘭職業教育學生參與國際流動的比例幾乎翻了一番,職業教育教師參與國際流動的人數甚至增加了2倍多。[12]荷蘭大學教授德哈恩(De Haan)指出:“荷蘭已經被確定為國際化領域最活躍的國家之一。”[13]與此同時應該看到,盡管荷蘭職業教育出國流動的學生人數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上升,但仍然偏低。荷蘭政府也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未來發展趨勢總體良好。
1. 國際化發展成效比較顯著
2010年歐盟通過了《歐洲2020:智慧、可持續與包容性的增長戰略》(Europe 2020-A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其中突出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青年人流動項目(Youth on the Move),旨在通過加強青年人的國際流動性,提高歐盟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2011年5月,歐盟又發布了《針對就業和學習流動性的教育與培訓基準指標》文件,確定了2020年前歐盟各成員國參加國際流動項目的職業教育學生達到6%的目標。通過幾年的努力,荷蘭職業教育學生國際化流動有了較大發展。
2. 國際化發展問題依然存在
2013年以后荷蘭職業教育學校的國際流動或國際化人數沒有明顯增加,要在2020年前實現《歐洲2020戰略》的職業教育國際化基準目標,看起來有一定難度。當前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2008年經濟危機和歐洲整體經濟衰退造成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經費受限。2008年經濟危機和歐洲整體經濟衰退使得荷蘭不得不限制和消減職業教育與培訓學校教育預算。因為經費有限,荷蘭職業教育與培訓學校更難以制定或擴大國際化的政策。
第二,語言多元化問題導致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學生入境流動率偏低。許多歐盟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重點并不在國際化,并沒有把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地區流動作為優先考慮的事項,職業院校很多學生只能說簡單的英語,更不會說荷蘭語,因此無法到荷蘭留學。
第三,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一體化發展工具在整個歐洲推行不力,導致荷蘭無法在職業教育與培訓國際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歐盟各成員國文化、語言、教育體系、經濟發展差異性較大,要在較短時間采用一體化發展措施,實現與歐盟要求的無縫銜接,難度較大。
3. 國際化發展趨勢重點明確
基于以上的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杰特·布斯馬克(Jet Bussemaker)指出,到2020年前荷蘭將采取以下措施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
一是督促荷蘭職業教育學校盡量利用所有“伊拉斯謨+計劃”資源,促進職業教育學生的跨境流動;
二是荷蘭職業教育與培訓部門應該向高等教育學習國際化發展的經驗,例如將國際化元素融入課程;
三是未來五年中荷蘭政府將為職業教育增加2 500萬歐元的補貼,支持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四是鼓勵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包括如何提高外國學生在荷蘭職業教育機構的學習能力。[14]
四、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啟示
隨著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和我國職業教育實力的增強,我國職業教育正在超越以前單純模仿和借鑒,嘗試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有世界水準的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之路。在這個過程中,職業教育國際化是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借鑒荷蘭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經驗,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進一步堅定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理念
全球化時代中,各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經濟全球化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專業技能一流、熟練掌握外語的高素質勞動者。那種只能適應本國文化環境、不懂國際工作規范的勞動者在全球化時代中是要被淘汰的。因此,全球化時代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走國際化發展的道路。杰特·布斯馬克(Jet Bussemaker)認為具有國際經驗的人更具創造力,更有可能創造新的業務和產品并被推廣。她說道:“我堅信荷蘭的教育應該培養‘有力的反叛分子,即培養通過創造力、勇氣和野心來促進變革的開創性的人才。”[15]對于我國職業院校來說,要提高辦學水平,首先要樹立并落實國際化發展的理念。具體說來就是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定位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標準上堅持遵循國際通行的標準,推進專業國際認證;在教學過程中推行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國際化理念充分體現在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中;人才評價標準融入國際化評價體系,適應國際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總之,職業院校只有堅定國際化發展理念,才能適應全球化時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形勢。
2.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教體系
經過多年的國際化發展,荷蘭吸收了許多“歐洲工具”,構建起與國際接軌的職業資格框架和學分轉換系統,提高了荷蘭職業教育體系的透明度、可比性和兼容性,為職業教育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我國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頒布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一是應做好頂層設計,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職業資格框架,暢通各級各類證書間的溝通和銜接,促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通。同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學分轉換系統,通過學分累積和與他國學分互認,提高我國職業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在國際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二是增進與其他國家的教育信息交流和溝通,政府積極簽署雙邊、多邊和區域教育合作框架協議,逐步疏通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政策性瓶頸約束,實現與其他國家間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16]
三是不斷完善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體制機制,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政策和組織保障。國家在制定國際化政策時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傾斜力度,尤其支持我國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發展職業教育,不斷擴大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廣度。
3. 著力提升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和質量
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在規模上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從國際化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來看,我國職業教育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首先,應大力提高職業院校師生的外語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相比荷蘭而言,我國職業院校師生的外語水平總體不高,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因此,我國職業院校應采取多種方式,如增加外語教學的課時、開展雙語教學、開展師生出國交流項目等,大力提高教師、學生的外語水平。同時,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其次,推進專業國際認證,按國際標準培養人才。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上對接國際標準,參與國際認證成為必然趨勢。職業院校應該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專業國際認證,選擇適合自身專業建設需求的國際標準,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再次,職業院校要按照國際標準開發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體系,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合作辦學、課程國際化及教師、學生國際流動等方面,打造自身特色,強化自身實力,利用學校品牌和專業優勢吸引境外學生來學習,并不斷擴大規模。
4. 堅持職業教育“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的策略
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職業教育資源、人員、信息的跨境流動。一直以來,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借鑒國外職業教育先進經驗,引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但職業教育“走出去”辦學一直是薄弱環節。隨著我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地位的提升和作用的增大,以及2013年我國政府“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時代賦予了我國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和傳承民族文化等新的使命和責任。2014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明確了職業教育“引進來”“走出去”并舉的政策導向。政府應推動制訂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規劃,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并舉,增強對外合作的針對性。
一方面,國家應支持職業教育優質資源“引進來”,包括引進高水平專家和優質課程資源。
另一方面,國家更要支持職業教育“走出去”,不僅包括與國外職業院校互派教師、互換學生,更要鼓勵我國優質職業院校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服務大型企業“走出去”,為中國企業海外生產經營培養本土人才。
為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國家應明確職業教育協同企業“走出去”的目標和步驟,制定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建立統一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體系,著力解決職業教育海外辦學的經費、辦學標準和師資建設問題,并形成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參與的聯動工作機制,確保職業教育協同企業 “走出去”的成效。
最后,國家還應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部門的深入溝通交流,搭建暢通的工作交流平臺,就我國職業院校境外辦學注冊、教師上崗、應用漢語納入沿線國家教學大綱、學校運營管理和經費投入等問題達成政府間協議,為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提供合法保障。[17]
【參考文獻】
[1]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8):5—31.
[2]大衛·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與后現代教育學[M].郭洋生,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1,48.
[3][9][10]Bastiaannet H .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seni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M]//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4]張偉,劉寶存.在地國際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走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7(3):10—17+120.
[5][6][7][11][14]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Dutch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B/OL].[2017-10-11].http://nlqf.nl/images/downloads/Annex_7.1.1a_English_leaflet.pdf.
[8][12][15]Bussemaker, J. Government's vis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VET[EB/OL].[2017-10-20].https://www.government.nl/documents/letters/2014/07/21/government-s-vision-on-the-international-dimension-of-higher-education-and-vet.
[13]De Haan H.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pretations among Dutch Practitioner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4, 18(3):241—260.
[1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7-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17]許樹森.“走出去”,職教應與企業同行[EB/OL].[2017-11-12].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216/c1006-2908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