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娟
摘 要:在開展生活小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將成為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實驗教學方式。文章從捕捉生活現象、做出大膽假設、分析具體數據三方面,對開展生活小實驗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生活小實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633.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4-0037-01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實驗教學,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教師還要積極地開展生活小實驗,把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目標始終貫穿于實驗教學活動中。
生物學科的很多知識都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對生活中的素材加以利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觀察產生疑問,提出相應的生物學范圍內的探究問題。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獲取、提煉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對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購買的某些食品包裝袋上的食品成分進行閱讀和分析。從觀察對比中,學生發現蛋白質是許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的學生還提出有時候會看到一些添加了某些氨基酸的食品。于是,教師鼓勵學生針對這些信息,繼續提出自己的疑問。經過一番思考與交流,學生提出了問題:“為什么許多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食品中添加的蛋白質在人體細胞組織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講解了相應的生物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生再次提出了問題:“食品中的蛋白質是如何被人體吸收利用的?”“人體從外界獲取的氨基酸是不是人體細胞不能合成的?”
通過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對分析與提出疑問過程的觀察,教師發現,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引導學生探究生物知識,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當面對生活現象時,學生會積極主動思考,不僅增添了學習的興趣,更打開了主動探究的大門。這樣,就使學生的視野得到充分拓展,學習的過程也充滿了樂趣。
學生辯證思維、邏輯思維的形成,是培養其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在生活小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產生的問題進行綜合性分析。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提出自己的假設,依據相關的科學知識制訂計劃和實驗方案,并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這樣,學生在設計實驗、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就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鍛煉科學性思維。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細胞的增殖”這一課時,通過大象與老鼠個體大小的比較,引發學生對細胞大小的思考和探究。經過學習,學生理解到個體、器官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細胞數量的多少。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細胞的大小又與物質的運輸有什么關系”,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經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提出了“細胞的體積越大,細胞物質運輸的效率越低”的假設。這時,教師可設計實驗,讓學生利用瓊脂塊來模擬細胞,將三塊不同大小的瓊脂塊放入NaOH溶液中,觀察不同大小的瓊脂塊對溶液的吸收能力。整個實驗過程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進行指導和監督。
從做出假設并設計實驗到動手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邏輯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想法相結合,并設計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實驗操作。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動手操作實驗的過程,既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應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經過實驗得出的具體數據,是對客觀事實的直接反映,學生只有對數據進行合理的表述,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開展生活小實驗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細胞的增殖”這一課“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學生先對洋蔥的根尖細胞有絲分裂進行了觀察和實驗信息的記錄。然后,在五組不同時期細胞分裂數目的統計表中,由學生自己進行整理和比較,統計全班的結果,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求出每個時期細胞數目的平均值。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實驗數據的特征,對植物細胞分裂的各個時期的特點進行表述。這樣,在對實驗數據進行總結和對比的前提下,學生更容易得出正確結論。
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比較、處理時,需要高度認真和嚴謹,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而在整理信息的過程中,學生能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培養對數據靈活運用和分析處理的能力。
總之,生物實驗對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開展生活小實驗,讓學生對生活現象進行觀察和探究,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俞紅成.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16(08).
[2]劉凱.基于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