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旭

[摘要] 目的 探討神經外科護理質量管理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策略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擇該院神經外科2018年7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20例患者以及15名護理人員為觀察組,2018年1—6月期間收治的18例患者以及16名護理人員為對照組,兩組分別行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和常規護理,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護理人員知識掌握及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持續質量改進模式對神經外科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可以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進而優化臨床護理質量,有利于獲取更好地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神經外科;持續質量改進;專業能力;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c)-0042-02
持續質量改進模式是以全面質量管理工作為基礎條件而誕生的一種全新的質量管理理論,其在實際應用中以過程管理控制、環境質量控制為主要內容,認為通過持續不斷強化的改進,可以動態性提高工作指標[1]。而護理持續質量改進顧名思義便是在護理服務全過程遵照相關規定持續優化護理服務,以保證護理質量與要求標準相符,避免患者產生落差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2]。該次為了探究持續質量改進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效果,選擇該院神經外科2018年7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20例患者以及15名護理人員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而該院神經外科2018年1—6月期間收治的18例患者以及16名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進行了如下對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神經外科2018年7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20例患者以及15名護理人員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而該院神經外科2018年1—6月期間收治的18例患者以及16名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兩組研究對象均了解該次研究的具體內容并對該研究進行授權,且通過了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1:7,年齡區間為38~78歲,平均(55.10±13.54)歲;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區間為24~36歲,平均為(30.17±4.33)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4:6,年齡區間為39~78歲,平均為(55.32±13.49)歲;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區間為23~37歲,平均為(31.06±4.18)歲。比對兩組患者、護理人員的基線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性較好。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病房環境管護、飲食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注意事項指導、功能鍛煉等等。
觀察組護理人員接受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的培訓,進而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如下:首先,由護理長就持續質量改進相關內容對護理人員進行宣教,包括所遵循的原則、定義、實施方案等等,并選擇專業能力較強的護理人員構建護理質量改進小組,并對小組成員的工作職責進行明確落實,并要求小組成員制備持續智聯改進調查表,并相關護理工作的檢查情況進行全面記錄;并參考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或是護患糾紛事件等對護理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總結,并將其記錄在持續質量改進記錄表中,護士長需要定期對護理工作中出現問題的主要誘因進行總結,并通過召開小組會議的形式,共同探討具有針對性的整改方案,以確保科室護理人員可以及時了解自身專業能力的不足之處,及時改進,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除此之外,還需要求科室護理人員每天自查自身工作質量,以幫助護理人員深入了解神經外科臨床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以及培養護理人員形成良好的自主性與服務意識,在執崗期間可以通過自我約束達到自己改善[3-5]。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其中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的判定標準以本院自制調查問卷為參考,而護理滿意度則以匿名投票的方式進行判定,維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總例數×100.00%。
1.4? 統計方法
該次實驗過程中擇取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中涉及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對比,計量資料的表達擬定為(x±s)方式,統計學設定為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擬定為[n(%)]方式,統計學設定為χ2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對比
觀察組護理人員在理論知識、導管護理知識、出血護理知識以及健康教育知識方面的掌握率高于對照組護理人員,即相應數據進行組間比較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0.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55.56%,數據對比分析,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人員在理論知識、導管護理知識、出血護理知識以及健康教育知識方面的掌握率高于對照組護理人員,即相應數據進行組間比較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0.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55.56%,數據對比分析,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遵循持續質量改進理論對神經外科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導管護理知識、出血護理知識以及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臨床服務質量,獲取患者更好地護理滿意度。作為一種全新的質量管理理論,持續質量改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始終秉持服務對象為核心的原則,并通過成立持續質量改進小組對神經外科護理人員的日常執崗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匯總,最后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案,要求神經外科護理人員在日常執崗中貫徹落實,以實現臨床護理質量的持續改建,是持續質量改進理論在臨床中應用的主要靈魂[6],總體而言,持續質量改進以執行過程為重點強調內容,要求護理人員通過總結當下護理工作的不足之處,對護理工作進行持續性改進,或是提出一些具有預防性的改進方案,以促使護理工作實現全面優化,更好地貼合患者的預期效果,進而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因相對比其他科室而言,神經外科患者具有病情重的特點,患者病情一旦出現細微的改變,便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效果[7],因此,護理人員需要高度重視神經外科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而持續質量改進落實的主要途徑,便是明確現階段護理服務質量,進而確定護理服務改進目標,然后通過日常執崗探尋改進方案,并對其進行貫徹落實,以確保護理人員自身所具備的臨床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為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8]。
綜上所述,基于持續質量改進理論的指導在神經外科日常護理工作中不斷分析不足之處并制定、落實有效的改進方案,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改善神經外科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提高其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有利于優化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陳銳.應用持續性質量改進降低神經外科動力系統壞損率[J].中國醫療設備,2017,32(1):154-156.
[2]? 安慧娟.神經外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應用品管圈的效果評價[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4):541-542.
[3]? 孫林,張玲.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續質量改進降低神經外科ICU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的作用[J].河北醫藥,2017,39(6):950-953.
[4]? 安慧娟.品管圈對神經外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1):3250-3252.
[5]? 孟楊,楊康寧,安利杰,等.路徑式檢查模式在神經外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7,20(9):1104-1106.
[6]? 鐘桂欽,許樂,肖春秀.分層培訓在神經外科護士崗位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4):499-503.
[7]? 葛東明,丁漣沭,王正梅,等.品管圈活動在神經外科護理科研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255-257.
[8]? 湯云,雍海榮,吳紅梅,等.PDCA循環法在神經外科ICU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中的應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6, 35(5):510.
(收稿日期: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