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盛悅 劉正 鐘琪琪 鄭澤薇
【摘 要】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廣東云浮南藥產業扶貧為例,深入調研“瞄準型”“救濟型”南藥產業扶貧發展模式,梳理“瞄準型”“救濟型”南藥扶貧模式特點,最后提出加速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認為,扶貧目的是“能力扶貧”,“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提高了貧困農戶的生產能力,使貧困農戶通過能力脫貧致富、找到可持續自主創收的有效途徑。對其他缺乏或喪失勞動力的貧困人口應實施“救濟型”產業扶貧模式。在未來的發展中,南藥產業扶貧模式應加速推進種植產業、機械加工業、服務業的融合。把三產融合模式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促進南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南藥產業發展方式轉變。
【關鍵詞】廣東云浮;精準扶貧;南藥產業扶貧模式;三產融合
一、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8》中指出,如果按照鄉村戶籍人口進行總體計算,1978年的農村貧困人口規模為7.7億人,2017年則為3046萬人,40年間7.4億人得到脫貧;假設以當年價貧困標準,1978年每人每年366元,1978年的農村貧困發生率為97.5%;2017年則為每人每年2952元,農村貧困發生率為3.1%,總體下降了94.4%。
但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脫貧工作中的“硬骨頭”越來越難拆解,一些地區的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程度深,導致脫貧難度大【1】。所以貧困問題任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以云浮市為例,全市擁有8個街道辦事處、55個鎮、1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47個村民委員會、存在105個省定貧困村。據《2018年云浮統計年鑒》中顯示,截至2017年末,云浮市戶籍人口299.78萬人,當中農業人口為192.38萬人。《云浮市人民政府公報——2019 年第3期》中指出,2017、2018年農村貧困人口實際脫貧數分別為4.52萬人、2.69萬人。云浮市雖然農村脫貧人口逐年下降,但還存著相當一部分分布零散的貧困人口,導致脫貧難度較大。
因此,云浮市政府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資源優勢,進行產業扶貧工作。例如,云城區的南盛鎮憑借當地的地理資源優勢對沙糖桔進行大規模的栽培,在2004年廣東省科技廳批準為“廣東省首個柑桔專業鎮”。但是由于沙糖桔近年來大規模地受黃龍病等病蟲害的影響,產量大幅度下降,以致于當地沙糖桔種植戶收入銳減,同時因種植沙糖桔失敗而導致的土地荒廢問題越來越嚴重。對此,云浮市積極地進行產業扶貧轉型升級,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以南藥為依托,憑借“救濟型”“瞄準型”精準扶貧模式帶領農村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堅實基礎。
二、云浮市銀田南藥種植基地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
“瞄準型”產業扶貧是由政府對貧困農戶從事生產勞作進行直接幫扶的扶貧模式。該模式有利于培養貧困農戶的生產勞作能力,使貧困農戶可持續自主創收,進而逐步脫貧。
位于云浮市云城區前鋒鎮崖樓村的銀田南藥種植基地以“藥企+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經營,以育苗與南藥種植為主,統一為貧困農戶提供優質南藥種苗【2】。華潤三九公司對銀田南藥種植基地和貧困農戶提供種植技術上的支持。最后待到南藥種植收成后,再由華潤三九藥業統一回收。
政府通過銀田南藥種植基地對貧困農戶的幫扶項目在第一期已經投入了600萬的幫扶資金。根據貧困農戶的種植地面積,幫扶資金用于購苗供給貧困農戶種植。銀田南藥種植基地在貧困農戶種植的過程中提供優質種苗、科學的種植技術、先進生產管理理念。據了解銀田南藥種植基地正在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以及APP。其中APP的功能主要為了解決貧困農戶如何科學種植南藥的問題。農戶可以把種植中出現的問題拍照上傳到APP,由南藥種植專家在線給出解決方案,這樣授貧困農戶以“漁”,使原本沒有南藥種植經驗與技術的貧困農戶實現了科學化種植。這種“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不僅有效地調動貧困農戶種植南藥的積極性,而且還提高貧困農戶的南藥種植技術,有利于培養貧困農戶的可持續自主創收能力,降低貧困農戶返貧風險。
“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具有“加快產業發展+促進貧困農戶增收+培養貧困農戶自主創收能力”的優勢。但“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也面臨一些風險,如受市場經濟不穩定、銷售渠道受限、銷售信息缺乏等市場因素的影響,如何保障貧困農戶的穩定收益將是一大難題。對于該問題,銀田南藥種植基地的負責人謝經理表示隨著銀田南藥種植基地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收益的不斷擴大,銀田南藥種植基地會拓寬與貧困農戶的合作廣度,增加與貧困農戶的合作項目,從而保證貧困農戶的穩定創收。在政府的支持下,銀田南藥種植基地貫徹落實扶貧行動,對貧困農戶“包種苗、包技術、保收成”。
在《中共云浮市委云浮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中,云浮市總貧困人口124958人,其中只有69432人具有勞動能力,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占總貧困人口44.4%;總貧困戶52232戶,其中只有18347戶具有勞動能力,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占總貧困戶64.9%。所以貧困人口的勞動力缺乏是“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的另一大挑戰。貧困農戶具有基本的勞作能力是實施“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的基礎,一旦貧困農戶缺乏勞動力或喪失勞動力,該模式就無法發揮有效的扶貧效果。
三、云浮市枧興合作社救濟型產業扶貧模式
“救濟型”扶貧是通過政府直接將扶貧資金發放給貧困戶,解決貧困戶短期內生活困難情況。而“救濟型”產業扶貧主要通過政府村干部等帶頭,引入企業進駐,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多種增收方式增加貧困戶的收入,進而達到短期內穩定其收入水平的目的。
由于“救濟型”產業扶貧有操作簡易和集約資金、土地等優勢,采取“救濟型”產業扶貧模式的地區有很多。位于南盛鎮枧嶺村的枧興合作社正是采用“救濟型”產業扶貧的模式發展南藥產業。該合作社是由枧嶺村5位黨員村干部帶頭投資,貧困戶139人約38戶每人再自愿投資加入,連同政府方面出資以及佛山市南海區幫扶等組建而成的。合作社由黨員村干部帶頭出資推動合作社建成,給貧困戶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合作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合作社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集約貧困戶和其他農戶的土地約1000畝。種植化州橘紅的規模在250~300畝之間,并且種植面積仍在逐步擴展中。化州橘紅在種植初期要到第四年才有收成,之后每年都有收成。為了平衡南藥種植時間長與貧困戶日常收入的問題,合作社同時種植百香果100畝,采用“以短養長”的方式,確保貧困戶每年有收入可供日常開支。在種苗與技術上,由專門進行南藥種苗培育的大唐公司提供。日常運作管理及監督由村干部負責。種植、除草、采摘等人工作業,由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勞作。在加工、銷售方面,廣東頌春藥業對合作社入股10%,與合作社進行訂單式合作,主要對采摘后的南藥進行加工及部分銷售。同時合作社也自銷南藥。合作社優先選擇貧困戶人口,使貧困戶可以通過租金、務工、分紅等多種方式實現增收。這些都是枧興合作社采用“救濟型”扶貧帶來的優點,為其他地區推動精準扶貧提供豐富的借鑒意義。
“救濟型”產業扶貧在給貧困戶帶來收益的同時,它也存在著一些缺陷。第一是企業的銷售額不穩定,貧困戶所獲得的分紅也不穩定。貧困戶長期的收入難以得到保證,所以風險性較大。第二是貧困戶生產能力未能得到提高,未來返貧的可能性高。第三是合作社在種植南藥的技術和管理方面還不夠專業,需要專家和村委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及合作社運營情況進行監督,提供更為有效的建議以達到精準扶貧,從而提高當地貧困戶的收入水平【3】。
四、南藥產業扶貧模式未來發展路徑研究
廣東云浮地區想要落實精準扶貧并達到鄉村振興的目的,單單停留在傳統的南藥種植業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即使云浮的南藥產業擁有政策上的扶持以及優越的地理環境,對比廣西以及海南已為人熟知的南藥種植區,云浮的南藥產業在南藥市場的競爭中依然呈現劣勢。
三產融合是云浮地區未來扶貧振興的一大突破口:
(一)因地制宜,活化利用資源,推動第一產業效益最大化
目前,部分企業或公司已經開始了“一產”階段。“一產”指的是在農業生產發展中要因地制宜,并結合特色農業、循環農業、現代化高效農業,使資源得到活化利用【4】。以位于云城區腰古鎮的廣東小陽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經過科學規劃,對基地內進行合理布局,規劃出發展蔬菜、果樹種植、雞鴨魚養殖的區域,有利于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探索循環經濟模式。牛大力枝葉經過初加工成為家禽、魚類的飼料,同時將這些初加工飼料投放于市場帶來經濟效益。動物糞便也可以為果蔬花卉提供養料,或再經過水肥系統回饋給牛大力種苗。如此,使基地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實現種植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進一步提升。
(二)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智能化管理方式,加快一、二產業融合
“二產”是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物料、人工種養或野生動植物資源作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總和【5】。同樣以小陽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投入了大量設施與技術,采用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發展高效農業。小陽生態農業公司的生產模式甚至已經是基于一產與二產層面上產生的“1+2融合”模式,因此能夠更科學化、專業化地管理作物。從可持續性的發展角度來看,機械化管理上要比傳統人工管理成本更低。科學化的種植能夠降低農作物病蟲害風險。同時小陽農業發展循環經濟能最大化利用生物資源,減少資源浪費,這是生態農業達到環境友好的重要體現,在扶貧方面可以有效避免返貧現象。
(三)拓展產品功能,打造“田園綜合體”,逐步實現三產融合
“三產”是農業相關服務業,其內涵是延伸拓展農產品功能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如科普教育、農業觀光【6】。服務業是當前時代最受益的行業之一,早在19世紀,德國就已開始興起“農業觀光”,并且陸續出臺了許多關于該方面的政策。云浮市可以參考德國該方面的前沿經驗,打造“田園綜合體”,最終做到“1+2+3融合”模式。“田園綜合體”試點立項條件一共有7個,其中“功能定位準確、基礎條件較優、生態環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是云浮在形成“田園綜合體”的幾大優勢;“投融資機制明確、帶動作用顯著、運行管理順暢”則是云浮打造“田園綜合體”的一大挑戰【7】。而“田園綜合體”并不是有個一成不變的標準,其核心思想需要按照模塊化共性內容安排,拓展部分則可以結合項目在當地發展的情況,如地理環境與政策等,以個性化來發展,從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園綜合體”。
五、結論
目前我國的貧困人口結構復雜,缺乏或喪失勞動力的貧困人口在其中占據很大比重。對于缺乏或喪失勞動力的貧困人口應實施“救濟型”產業扶貧模式,這樣缺乏或喪失勞動力的貧困戶就可以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下,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是“救濟型”產業扶貧模式受外部政策因素、產業經營情況影響大,返貧的可能性高。故以“瞄準型”產業扶貧模式提高貧困農戶的生產能力,使貧困農戶找到可持續自主創收的有效途徑,實現能力脫貧,才是脫貧攻堅工作的根本目的。
將三產融合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在逐步實現三產融合的過程中,貧困農戶可以通過科學化、機械化的種植方式替代原本的勞作模式,解放雙手,從而投入到服務業等其他產業中。這種企業與貧困農戶互惠互利的模式,將成為云浮地區精準扶貧以及鄉村振興的重大突破點。
【參考文獻】
[1]胡鞍鋼, 胡琳琳, 常志霄. 中國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1978-2004)[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5):105-115.
[2]黎人新. 依托油茶資源優勢推進精準扶貧與油茶產業融合發展[J]. 老區建設, 2015(11):38-41.
[3]許漢澤, 李小云. 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產業扶貧的實踐困境——對華北李村產業扶貧項目的考察[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7(1):9-16.
[4]李慶紅. 江西現代農業發展“接二連三”的思考及建議[J]. 價格月刊, 2016(8):81-84.
[5]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課題組. 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政策選擇[J]. 中國農村經濟, 1999(12):4-15.
[6]孫潔. 農業三產融合來了 解讀《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J]. 中國農村科技, 2016(3):24-27.
[7]潘澤江,黃霞,潘昌健.田園綜合體經營模式與發展路徑探討——基于宜昌市富裕山的調查[J]. 湖北農業科學, 2018, 57(17):114-116,122.